工筆畫
【點睛之筆】
工筆畫又名“細筆”,即以精謹細膩的表現(xiàn)方式描繪景物的中國畫,指畫法工細的畫風,描畫形象精微入細,一絲不茍,一般均上色。此種畫法多用于人物、花鳥,也相當于山水畫中的大青綠。
【經(jīng)典解讀】
中國工筆畫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的帛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唐代花鳥畫杰出代表邊鸞的作品能盡顯禽鳥活躍之態(tài)、花卉芳艷之色。他作《牡丹圖》,光色艷發(fā)、妙窮毫厘,若仔細觀賞,可分辨畫中為中午之牡丹,因為畫面中的貓眼可見“豎線”,貓眼在中午時分才會有這樣的生理表現(xiàn)。又如五代畫家黃筌作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老鷹誤視為真物而襲之。《圣朝名畫評》有過記載:“廣政中昶(chǎng)命筌與其子居農(nóng)于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奮舉臂者不能制,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
工筆畫能取得如此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歸因于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于繪畫材料的改進。因工筆畫須作在經(jīng)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絹料制作的改善對其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jù)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wò),后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工筆畫在經(jīng)歷了唐宋的輝煌與繁榮之后,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走入了千年的沉寂。雖代有人才,多以匠人而論。20世紀以來,工筆畫開始復蘇,其真正迅速的發(fā)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
上一篇:國學《川劇中的“變臉”》賞析
下一篇:國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