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所創造的詩體——楚辭
【點睛之筆】
楚辭的名稱,最早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后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
【經典解讀】
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后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因為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所創造的一種詩體。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是源于江淮流域的歌謠,受到北方《詩經》的影響。作品運用了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書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其特點大致如宋代的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所說:“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边\用楚地的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
楚辭的代表作家是屈原,他所作的《離騷》、《九歌》、《天問》等奠定了該詩體的文學地位。西漢末年劉向編定《楚辭》,更使此詩體在中國文學史上流傳廣泛,因為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如蕭統《文選》中列“騷”一類,劉勰《文心雕龍》有《辨騷篇》。
楚辭濃郁的情感、華麗的文辭、豐富的想象對后世詩、賦、駢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國學《少女上書廢除“肉刑”》賞析
下一篇:國學《山水畫》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