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凈化說
關于文藝的社會功用的最古老的學說之一,創(chuàng)始人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六章提到悲劇的功用時說:悲劇“激起哀憐和恐懼,從而導致這些情緒的凈化。”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卷八里論及音樂的功用時,也提到“凈化”的問題:“音樂應該學習,并不只是為著某一個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凈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緊張勞動后的安靜和休息。從此可知,各種和諧的樂調雖然各有用處,但是特殊的目的宜用特殊的樂調。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就應選用倫理的樂調;但是在集會中聽旁人演奏時,我們就宜聽行動的樂調和激昂的樂調。因為象哀憐和恐懼或是狂熱之類情緒雖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強烈的,一般人也多少有一些。有些人受宗教狂熱支配時,一聽到宗教的樂調,就卷入迷狂狀態(tài),隨后就安靜下來,仿佛受到了一種治療和凈化。這種情形當然也適用于受哀憐恐懼以及其他類似情緒影響的人。某些人特別容易受某種情緒的影響,他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樂的激動,受到凈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種輕松舒暢的快感。因此,具有凈化作用的歌曲可以產生一種無害的快感。”
亞里士多德的“凈化說”,是歐洲美學史上的重要問題之一,但關于凈化說的涵義, 自文藝復興以來就有爭論,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目前,在中國的學者中,對凈化說的解釋主要有兩種,其代表者是朱光潛和羅念生。朱光潛認為:凈化說的要義在于通過有關的藝術欣賞,使欣賞者本身已有的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得到宣泄、發(fā)散和疏導,從而達到心情平靜,并因此恢復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同時也就有益于社會。羅念生則認為:凈化說的要義在于悲劇能夠引起憐憫與恐懼之情,使它們經過鍛煉,達到適當的程度,而不是把憐憫與恐懼之情加以凈化與宣泄。而達到適度的感情,也就能獲得心理健康。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岡布里奇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chuàng)造·功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