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不分”中的“五谷”
【點睛之筆】
所謂“五谷”是指五種谷物,在先秦時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指稻、黍、稷、麥、菽(豆);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
【經典解讀】
“五谷”這一名詞的最早記錄見于《論語》。根據《論語》的記載:春秋時期,孔子帶著學生們周游列國宣揚儒家思想,子路落在了隊伍后面,遇到一位老農,用杖挑著竹筐。子路問道:“你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農說:“四肢不勤快,五谷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種谷,“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如稻、稷、黍等。《周禮·天官·疾醫》中記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鄭玄注:“五谷,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則說:“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趙岐注:“五谷謂稻、黍、稷、麥、菽也。”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麻無稻,后者有稻無麻。
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斷演變,現在所謂“五谷”,實際只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
上一篇:國學《“三省六部制”的具體內涵》賞析
下一篇:國學《“十二金牌”的來歷》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