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末葉在法國發生的大革命,是一次最深刻、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把全部封建遺跡從法國地面上一掃而光,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法國范圍,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有力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及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這次革命的發生是法國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資產階級、人民大眾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法國人民覺悟極大提高。瀕于破產的國家財政和嚴重的自然災害,促進了法國城鄉人民運動的高漲,迫使國王路易十六同意于1789年5月5日舉行已有一百七十五年沒有召開過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7月13日晨,巴黎上空響起了警鐘,人民拿起武器,開始了總起義。7月14日,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攻陷了巴士底獄,標志著震撼世界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開始。以后,7月14日這一天被定為法國國慶日。
從1789年7月14日革命開始,到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宣告革命高潮的結束,革命歷程沿著上升線發展,分三個階段: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1789年7月-1792年8月),吉倫特派統治時期(1792年8月-1793年5月),雅各賓派專政時期(1793年6月-1794年7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以后,由大資產階級控制的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全國最高行政和立法機關。8月上旬,在城鄉人民運動推動下,議會陸續通過決議,宣布取消農奴制度、教會什一稅、特權等級免稅權等。8月26日,議會又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布“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平等的”,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王權神授和封建特權,確立了主權在民和三權分立的民主原則,在封建制度尚占統治地位的歐洲大陸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但是,掌權的大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他們在采取一些革命措施的同時,卻主張保留國王,實行君主立憲制;按照財產資格把法國公民分為“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從而剝奪了廣大貧苦群眾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宣布農民沒有贖買的土地必須繼續向地主繳納貢賦;工人必須執行《夏布里哀法》,不得罷工、結社和集會。這些措施使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蠢蠢欲動,使人民群眾憤憤不平。1792年8月10日,巴黎革命群眾舉行起義,推翻了君主立憲派統治,政權轉到吉倫特派手中。吉倫特派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同封建專制制度有很深的矛盾。在執政后頒布的幾個土地法令中,宣布全部公有土地交由公社農民分配;廢除“沒有土地不屬于領主”的原則,沒收逃亡者土地,分成小塊租給農民無限期使用,租金分期交納或由農民用現金購買。這些法令雖未完全實行,但同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的八月法令比較起來,無疑有利于農民,更深入地推進了反封建斗爭。為了粉碎外國武裝干涉,革命群眾組織了一支強大的義勇軍,在懲辦了巴黎的反革命分子之后開赴前線,取得了9月20日的瓦爾密大捷。9月21日,在捷報聲中開幕的國民公會,根據人民的意愿,決議廢除君主政體,建立法蘭西共和國。所有這一切充分顯示了巴黎革命群眾的力量,使吉倫特派非常害怕,產生了終止革命的想法。就在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天,置建設共和國的大事于不顧,迫不及待地向雅各賓派發起猛烈進攻。以羅伯斯比爾為代表的雅各賓派針鋒相對,奮起反擊。圍繞著如何處置國王的問題,雅各賓派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勢力。迫使吉倫特派同意審判國王,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接著在打擊投機搗把,制止物價飛漲的斗爭中,吉倫特派又一次站到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人民不滿吉倫特派的對內對外政策,在雅各賓派的領導下,1793年5月30日和6月2日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逮捕了吉倫特派首領,把政權交到了雅各賓派手中。在雅各賓派專政時期,法國反封建的大革命進入了它的最高階段,取得了光輝成就。但到1794年7月,法國大資產階級發動了“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專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至此結束。
上一篇:法國的敗降
下一篇:法捷耶夫,亞·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