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著導讀
第一章
原文
道[1]可道[2],非常[3]“道”;名[4]可名[5],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6]。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7]。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8]。玄之又玄,眾妙之門[9]。
注釋
[1]道:老子哲學上的專有術語,意指構成宇宙的實體和動力,實質上是宇宙的起源和天地的本始。近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客觀規律。
[2]道:稱說,言說之意,也就是用語言表達。
[3]常:永恒的、常存的、不變的。
[4]名:這個“名”字是老子的特殊用語,是稱“道”之名。近于我們今天所說的事物的概念。
[5]名:這個“名”字用作動詞。意為用詞語為事物命名。
[6]“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歷來有兩種標點法。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本書以第一種標點進行譯解。“無”“有”是老子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概念,二者都是指稱“道”的。“無”是天地的本始,是天地鴻蒙、混沌未分之際的命名;“有”是萬物的根源,是作為萬物本原的命名。從宇宙起源的角度看,“無”和“有”實際說明了世界產生的時間順序,即先有天地的分化,然后才有萬物的出現。從哲學的角度看,“無”和“有”反映了事物中一般和個別、本質和現象的關系,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進步。
[7]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常體“無”,以觀照“道”的奧妙;常體“有”,以觀照道的邊際。妙,深微奧妙;徼,邊際、端倪。這一句也有兩種標點讀法。一、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二、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本書以第一種標點讀法進行譯解。
[8]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此兩者,指上文的“無”和“有”。玄,幽昧深遠的意思。
[9]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之又玄,玄妙之中包含著玄妙。門,總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用語言表示出來,就不是永恒的“名”。“無”,是用來稱說天地本始的;“有”,是用來稱說萬物的根源的。所以,常體會“無”,要以之來觀照“道”的奧妙;常體察“有”,要以之觀照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個名稱,同出于道而名稱不同,都叫做玄妙。玄妙之中包含著玄妙,這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評析
本章開章明義,闡明老子思想的核心——道。“道”是什么?這個“道”是不可稱說的,是任何概念都無法表示的。但是,老子認為“道”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他在第十四章中這樣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二十一章里,老子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確確實實存在于萬物之中,無處不在。二十五章上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一章是說道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存在了,循環往復,永不衰弊,是天下萬物的本原。但是不知其名,勉強把它稱為“道”。
將上述內容綜合起來,我們可以得到“道”的大致輪廓,那就是“道”是存在于天地未分前的萬物的本原,一切存在的根源。它無質無形,看不見、摸不著,但確確實實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1];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2],長短相形,高下相傾[3],音聲相和,前后相隨[4]。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5];萬物作而不辭[6],生而不有,為而不恃[7],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的人們如果都知道美是美的,那么也就有了丑了。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斯,連詞,那么,就。已,通“矣”。“惡”與“美”相對,構成一對矛盾的概念,意為“丑陋”。
[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生,生成。成,形成。
[3]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形,比較。傾,傾側、依賴。
[4]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和,調和。隨,依隨。
[5]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道家最高理想的人物。道家的圣人體任自然,虛靜無為,鄙棄名教,崇高自然,和儒家所標榜的圣人完全不同。處,處理。行,實行。無為,順其自然,不對自然進行人為干預。不言,不發號施令,不用政令。
[6]萬物作焉而不辭:作,興起。不辭,不拒絕,即順其自然。
[7]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有,據為已有。恃,依賴。
譯文
天下的人們如果都知道美是美的,那么就有了丑了。都知道善是善的,那么就有了不善了。所以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比較,高和低互相依賴,音和聲互相調和,前和后互相依隨。因此圣人以無為的態度處理事務,以不用政令來實行教化。萬物興起而順其自然,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化育萬物而不依仗己能,功業成就而不居功。正因為不居功,因此永遠也不會離開功。
評析
本章分兩個層次,第一層闡述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第二層闡述老子“無為”的觀點,這兩層意思前后相連,密切相關。
美與丑、善與惡都是在對待的關系中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美,也就沒有丑;沒有丑,也就沒有美。同理,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惡,也就沒有善。事物都是在相互比較中互相依存的。而相互依存的關系、經常處于變動之中,而美丑善惡等一切事物也經常處于變動之中,美丑相比,美是美的;但是在更廣闊的背景上,美與更美的事物相比較,又會顯出它的丑來。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比較之中,相反相成,互相對立,而又互相依賴。這便是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然而,一切的概念名號,諸如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和聲、前和后,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既是人們的認識,那么便帶有鮮明的主觀色彩,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便因人而異,因而會引起無休止的爭論。要解決這樣的爭端,便要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因為“無為”依循自然的規律而不強作妄為,只有這樣,才能摒卻主觀的片面性,也才能接近客觀的世界,也只有這樣,才能把握無質無形、客觀真實的“道”。這便是老子的“無為”觀點。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1];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2];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3]。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4]。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5]。為無為,則無不治[6]。
注釋
[1]不尚賢,使民不爭:尚賢,崇尚賢才。不爭,指不爭功名,也就是返樸歸真。老子認為人們爭權奪利的根源就是國君“尚賢”。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意動用法,以……為貴。貨,財物珍寶。老子認為正因為統治者看重“難得之貨”,才使人們爭相為盜。
[3]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見(xiàn),通“現”,顯現,此處指顯耀。可欲,能引發人們欲望的東西,諸如聲色犬馬之類。老子認為統治者顯耀能引發人們欲望的東西,使得人心大亂。
[4]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虛,使動用法,使……純凈。實,使動用法,使……充實。弱,使動用法,使……柔弱。強,使動用法,使……強健。
[5]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無知,即無智,沒有心智。智者,自作聰明的人。
[6]為無為,則無不治:為無為,以無為的方式而為,也就是以順其自然的心態去治理天下。
譯文
不崇尚賢才,使百姓不爭功名;不看重難得之物,使百姓不做盜賊;不顯耀能引發人們欲望的東西,使民心不致淆亂。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百姓思想純凈,使百姓肚內充實,使百姓心志柔弱,使百姓筋骨強健,常使百姓沒有心智、沒有欲望,使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不敢隨意妄為。以“無為”的心態來治理天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社會。
評析
這一章闡述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所處的時代,戰亂迭起,民不聊生,對此老子進行深刻的思考。在老子看來,功名富貴會引發人們的欲望,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人們便運用巧詐偽作的手段,去獲得自己所要的東西,這便是導致社會混亂和沖突的主要原因。怎么解決這種社會問題呢?老子認為,首先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能得到起碼的溫飽,不致使百姓為了生存而為盜為賊。其次,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沒有功名富貴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使百姓不要為了功名富貴而為盜為賊。從物質和精神上雙管齊下,這樣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做到“無為而治”。能做到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就大治了。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1]。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2]。綿綿若存,用之不勤[3]。
注釋
[1]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神,指“道”。谷,形容虛空;神,形容變化莫測。谷神,形容“道”的虛空而變化莫測。不死,喻“道”的變化不停。玄牝,微妙的母性,指天地萬物的產生之處,此處用來比喻“道”的不可思議的繁殖能力。“牝”,即是生殖,“道”生殖天地萬物,但創生的過程不留痕跡,所以用“玄”來形容,“玄”即是幽深不測的意思。
[2]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根,天地的根源,是說“道”產生天地萬物。
[3]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綿綿,綿延不絕。若存,存而不見,即若有似無。不勤,不勞倦、不窮竭。
譯文
大道虛空而變化莫測,而且變化不止,這叫做生養天地萬物的玄妙的母體。這生養天地萬物的玄妙的母體,便叫做天地的根源。它綿延不絕,若無似有;作用恒久,永不衰竭。
評析
本章闡述“道”的特征。“道”體為虛,以“谷”為喻;“道”生萬物,以“神”為喻。“道”乃產生天地萬物的本源,所以將“道”比作“玄牝之門”、“天地根”。“道”孕育萬物而生生不息,用“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來形容。本章用比喻、借代的修辭手法,闡述“道”的特征,生動形象。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2]。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3]。
注釋
[1]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生,不為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
[2]是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反面能得到人們的擁戴。后,使動用法。外其身而身存,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外,使動用法。
[3]故能成其私:成其私,成就他自己。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所以能夠長久。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人們的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之所以這樣,不正是因為圣人不自私嗎?正因為圣人不自私,所以成就自己。
評析
這一章由天道論及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主張。在老子看來,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的生存而自然運行;圣人效法天地,“后其身”、“外其身”,不把自己的利害意欲擺在前頭,不把自己的利害作優先的考慮,所以才能“身先”、“身存”,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這是一種偉大的謙讓精神。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說明“退其身”、“外其身”和“身先”、“身存”之間的關系,也即“利他”和“利己”之間的關系。老子的這種思想,對于糾正今天人欲橫流的社會風氣,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3]。夫唯不爭,故無尤[4]。
注釋
[1]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利,用如動詞,此處意為“滋潤”。處,居、停留。所惡,所厭惡的地方。幾,接近。
[3]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居處。地,用作動詞,選擇地方。心,心胸。淵,形容沉靜,用作動詞,保持沉靜。與,對待,與人交往。仁,誠懇仁義。言,說話。信,誠實守信。政,為政。治,治理得好。事,處事。能,能力,用作動詞,發揮專長。動,行動。時,時機,用作動詞,把握時機。
[4]故無尤:尤,怨恨。
譯文
上善之人,其德如水。水善于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居于人們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誠懇仁義,說話善于誠實守信,為政善于作出治績,處事善于發揮所能,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正因為不爭,所以不會招致怨恨。
評析
本章用水性來比喻上善之人的品性。水性如何?在老子看來,水最大的特點“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具體表現為“居善地,習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正因為這樣,水才不會招致怨恨。老子認為,上善之人也應具備這樣的品性,利于眾生而與世無爭,甘居卑下之地,為人所不愿為,任勞任怨,忍辱負重,竭盡所能幫助他人,貢獻社會。這樣的人,不會招致人們的怨恨,只會得到人們的擁戴。若能如此,何愁天下不治,人民不安?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1]。揣而銳之,不可長保[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3]。富貴而驕,自遺其咎[4]。功遂身退,天之道也[5]。
注釋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拿著,此處意為端著。盈,滿,此處指盛滿水的杯子。已,停止,此處意為放下。這句告誡人們做事不要太滿太過,萬事要留有余地,否則,物極必反,便會走向反面。
[2]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揣,通“捶”,捶擊。銳,使動用法。這句告誡人們不要鋒芒太露,為人要收斂低調,否則,便會招致災禍。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莫之能守,賓語“之”前置,即“莫能守之”。這句話告誡人們財富不能長保,不要汲汲于富貴。
[4]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而,連詞,表假設,如果。驕,驕橫。遺,招致。咎,災禍。這句話承接上文,告誡人們富貴如果驕橫,便會招致災禍。
[5]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遂,成。天,自然。道,規律。這句話告誡人們不貪功、不居功,這才是自然之道。這樣才能全身自保。
譯文
端著盛滿水的杯子,與其戰戰兢兢,不如把它放下。捶打利器使之尖銳,尖銳之器更易磨損,不可長久保有。滿堂的金玉寶器,沒有人能守住它們。富貴如果驕橫,那是自己招致災禍。功成身退,這是自然的規律。
評析
這一章論述基本的為人之道,主要的觀點是為人行事要留有余地,千萬不要做得太過太滿,否則,便會走向事情的反面。重點是圍繞一個“盈”字展開,與之相應的有“銳”,有“滿”。銳而易鈍,滿而易虧,物極必反,自古皆然。如果執迷不悟,便會“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人都是有弱點的。普通人在功名利祿面前,往往是貪心不足,不顧死活,而稍有才華的人,便恃才傲物,遭人忌恨。這些都是取禍之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發生過多少這樣的悲劇。所以作為普通人,一定要淡泊名利,適可而止,該收手時要收手。這才是避禍全身之道。
第十九章
原文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1];絕仁棄義[2],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3]。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4],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5]。
注釋
[1]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圣,聰明。智,才智。利,好處,用作動詞,獲得好處。
[2]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復,恢復。孝慈,孝敬和慈愛。
[3]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巧,智巧。利,財富。
[4]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此三者,指圣智、仁義、巧利。文,文飾。屬,歸屬。
[5]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見(xiàn),現,表現。素,沒有染色的絲。樸,沒有雕刻的木。抱,懷、篤守。絕,拋棄。學,學術。
譯文
拋棄聰明與才智,百姓就會獲得百倍的好處。拋棄仁愛和正義,百姓就會恢復孝敬和慈愛。拋棄智巧和財富,盜賊就會消失無有。以上所說的聰明才智、仁愛正義和智巧財富三種情況,全是浮文虛飾,不能用來治理天下,所以,要讓百姓的思想有所歸屬。表現本色,篤守質樸,減少私心,淡泊欲望,拋棄學術,這樣就會心境平和,無憂無慮。
評析
老子認為,社會動亂的根源是統治者所標榜的聰明智巧、仁愛正義和孝敬慈愛,“圣”“智”產生巧詐,“仁”“義”流于造作,“巧”“利”腐蝕人們的天性。所以,若要社會穩定,人心平和,必須徹底拋卻“圣智”“仁義”“巧利”,使人們返樸歸真,保持淳厚的天性。在拜金主義盛行、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的思想對我們應該有極大啟迪作用。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1];洼則盈,敝則新[2];少則得,多則惑[3]。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4]。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5];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6]。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7]。
注釋
[1]曲則全,枉則直:曲,委曲。全,保全。枉,彎曲。直,伸直。
[2]洼則盈,敝則新:洼,低洼。盈,充滿。敝,破舊。新,更新。
[3]少則得,多則惑:少,少取。得,獲得。多,貪多。惑,迷惑。
[4]是以圣人抱一為天式:抱,懷、守。一,指道。式,法式、范式。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自見,自現。明,顯明。自是,自以為是。彰,彰顯。
[6]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自伐,自夸。自矜,自傲。長,長久。
[7]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誠,確實。全,保全。歸,信服。
譯文
委曲就能保全,彎曲就能伸直,低洼就能充滿,破舊就能更新,少取就能得到。貪多就會迷惑。因此圣人堅守大道成為天下的榜樣。不自我表現,所以顯明;不自以為是,所以顯著;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不自我矜持,所以長久。正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相爭。古人所說“委曲就可以保全”等話,難道是空話嗎?確實是能夠保全因而信服它。
評析
本章講述的是事物正反兩面互相轉化的辯證思想。老子首先引用六句古語“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來闡明這一辯證法思想。然后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對社會人生的思考進一步闡述這種思想,“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最后得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結論。
老子這一思想的現實意義在于告誡人們,生活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一帆風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看到事物的正反兩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促成這種轉化,使事情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面發展,然后采取行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切不可盲目蠻干,使事情變得不可收拾。老子所說的“不爭”,意義大概就在于此吧!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1];將欲弱之,必固強之[2];將欲廢之,必固興之[3];將欲取之,必固與之[4]。是謂微明[5]。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
注釋
[1]將欲歙之,必固張之:歙,合、斂、閉合。固,通“姑”,姑且。張,張開。
[2]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弱,削弱。強,強大。
[3]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廢,廢棄。興,興起。
[4]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取,奪取。與,給與。
[5]是謂微明:微明,隱微而顯明的征兆。
[6]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脫于淵,離開深淵。利器,有幾種說法:一說利器指權道;一說利器指賞爵;一說利器指圣智仁義巧利。示,顯示、炫耀。
譯文
將要閉合的,必先張開;將要削弱的,必先強大;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起;將要奪取的,必先給予。這種情況就是隱微而顯明的征兆。所以說,柔弱勝過剛強。魚不可離開深淵,國家的利器不可給人顯示。
評析
這一章主要描述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亦即矛盾雙方轉化的問題,如“歙張”、“強弱”、“興廢”、“取與”之間的相互轉化。不過論述的側重點在于矛盾雙方轉化過程中的彼消此長,即當某一事物發展到極限的時候,在它的內部已經包含著向反面轉化的因素。“張”中隱藏著“歙”,“強”中隱藏著“弱”,“興”中隱藏著“廢”,“予”中隱藏著“取”,等等。生活中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太陽正午的時候,就預示著將要偏西;天氣最熱的時候,就預示著將要轉涼;人到盛年的時候,就預示著將要步入老年……
這一思想對我們的啟示就是,不論做什么事,不要過分追求極致和完美,因為事情一旦達到極致和完美,就會走向反面。在為人處事上,不要過于爭強好勝,因為一旦占了上風,就預示著將要轉入劣勢。所以我們要學會“示弱”,因為“柔弱勝剛強”。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1]。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2]。無為而無不為[3]。取天下常以無事[4],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5]。
注釋
[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求學,指對仁義圣智禮法的追求。日益,一天天增加情欲文飾。為道,求道,“道”指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日損,一天天減少情欲文飾。
[2]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不妄為、不人為干預。
[3]無為而無不為:不妄為,就會無所不為。
[4]取天下常以無事:取,為、治。無事,無擾攘之事。
[5]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有事,繁苛政舉。
譯文
求學以追求仁義圣智禮法,就會天天增加情欲文飾;求道以觀照事物未分化的狀態,就會天天天減少情欲文飾。減少再減少,直至進入無所妄為的狀態。如果能夠做到無所妄為,就會無所不為。治理天下要常以“無所事事”為準則,如果擾攘多事,就不能治理天下。
評析
本章講述要把“無為”作為治國之道。要做到“無為”,就要“為道”。老子為了說明“為道”,將“為學”與之相較。“為學”追求的仁義圣智禮法之類,這些知識積累得越多,違背自然的情欲文飾也就越多。而“為道”體驗的是事物未分化狀態的自然之道,領悟越深,違背自然的情欲文飾也就越來越少,最后直到進入“無所妄為”的無為之境。如果能夠進入無為之境,就會無所不為。那么治理天下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1]。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2]。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3];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4]。”正言若反[5]。
注釋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弱,柔軟弱小。堅強,堅硬強大。勝,勝過。無以,無法。易,代替。
[2]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之,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勝,戰勝。莫,沒有人。
[3]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垢,污垢,指屈辱。
[4]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不詳,禍難。
[5]正言若反:正言,正話。反,反話。
譯文
天下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柔弱,但是攻破堅硬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水,因為在這一點上,水是無法代替的。弱小戰勝強大,柔弱戰勝剛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人能實踐這個道理。因此圣人說:“能夠承受全國的屈辱,這樣的人可以稱為社稷之主;能夠擔當全國的禍難,這樣的人可以做天下之王。”這樣的正話聽起來像反話,其實里面包含著多么深刻的道理啊。
評析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克剛的道理。水性至弱,但耐力無限,水性至柔,但韌性無限,所以水能憑借無限的耐力和韌性,戰勝堅土和巖石。黃土高原上的縱橫溝壑,深山峽谷中的蜿蜒水道,都是水沖擊而成的。再堅硬的巖石,在流水的沖擊面前,都將讓道。“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水在戰勝對手的同時,自己卻毫發未損。這又是水至弱至柔的一種體現。因此,我們要學會示弱,示弱有時比一味逞強更有力量。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使民重死而不遠徙[3]。雖有舟輿,無所乘之[4];雖有甲兵,無所陳之[5]。使民復結繩而用之[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7]。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
注釋
[1]小國寡民:小,使動用法,使……小。寡,使動用法,使……寡。
[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即使。什伯,什百,各種各樣。
[3]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使,使得。重,意動用法,以……重。
[4]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雖然。舟輿,車和船。無所乘之,沒有乘坐它們的必要。
[5]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甲兵,鎧甲兵器。陳,陳列。
[6]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復,恢復。用之,用結繩記事來治理天下。
[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甘、美、安、樂,都是意動用法,以……為甘,以……為美,以……為安,以……為樂。
[8]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相,相互。
譯文
使國家小,使百姓少。就是有各種各樣的便利器具,也不使用;使得百姓看重死亡,不遷徙到遠方。雖然有舟楫車馬,沒有乘坐它們的必要;雖然有鎧甲兵器,沒有擺出它們的必要。使得人們恢復結繩記事,用這樣的方式來治理天下。讓人們覺得自己的飲食可口,覺得自己的服裝華美,覺得自己的居處安適,覺得自己的習俗快樂,鄰國之間可以相互望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相互聽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來往。
評析
本章老子描繪了一幅理想中的“國家”的藍圖。這樣的國家很小,人口很少。不使用各種奇巧之器,因為使用奇巧之器雖然可以提高功效,但同時也誘發人們的奸詐之心。所以雖有舟楫車馬,沒有乘坐它們的必要;雖有鎧甲兵器,沒有陳列它們的必要。使社會回到遠古時代的自然狀態,使人們安土重遷,懼怕死亡,過著簡單純樸的生活。“甘其食,美其食,安其居,東其俗。鄰國相望,雞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一幅多么自由、祥和、安逸、恬靜的畫面。
然而,我想老子未必真的相信會出現這樣美好的社會,這不過是老子的一種理想而已。老子生活的時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社會極其動蕩和黑暗。所以這樣美好的社會不過是針對現狀有感而發而已。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善者不辯,辯者不善[2]。知者不博,博者不知[3]。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4],既以與人己愈多[5]。天之道,利而不害[6];人之道,為而不爭[7]。
注釋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誠實的話。美,動聽。
[2]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辯者,善辯的人。辯,狡辯。
[3]知者不搏,博者不知:知者,懂得大道的人。博,廣博。
[4]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積,積藏。為人,幫助別人。
[5]既以與人己愈多:與,給予。多,豐富。
[6]天之道,利而不害:道,規律。利,利物,給萬物帶來好處。害,妨害、傷害。
[7]人之道,為而不爭:道,規則。為,作為。爭,爭奪。
譯文
正值誠實的話并不動聽,動聽的話并不誠實。真正善辯的人不會狡辯,狡辯的人不會善辯。懂得大道的人并不淵博,淵博的人并不懂得大道。圣人不積不藏,幫助別人以后,自己愈加富有,給予別人以后,自己愈加豐富。自然的規律是利物而不害物,人的準則是有所作為而不相爭。
評析
本章主要闡述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之間的關系,這實際上是真假、美丑、善惡的問題。老子想要說明的是事物的表象和本質并不一致,這中間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經常遇見此類現象,“忠言逆耳”就是如此。所謂“滿嘴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男盜女娼”便是如此,所謂“好話說盡,壞事做絕”也是如此,所謂“說人話,不辦人事”也是如此,等等,可見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對社會生活慘痛教訓的概括。直至今天,我們還能感受到這一點。
上一篇:《梁惠王》原著(選)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詩經》與《楚辭》國學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