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概述
一、《周易》釋名
“周易”一詞古來就有不同解釋,但總括其義有二:一是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二是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的譯文就是取此義。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易”字也有二義:①是指變化,從文字學看,有說“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下為“月”,象征日月陰陽變化;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征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從《周易》內容看,包含著變化的思想:如卦爻辭中,《乾》卦從初爻到上爻“龍”由“潛”、“見”、“飛”、“亢”的變化,《泰》卦中大小、往來、平陂、往復的變化。行筮時運算而顯示出數的變化,等等。《周易》中這種變化被《易傳》深刻地、明確地闡發出來。《易傳》所謂的陰陽交感、天地變化的思想成為中國先秦辯證哲學中的精粹。故“易”有變化之義。②是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據古籍所載,上古三代皆有易書,夏為《連山易》、商為《歸藏易》、周為《周易》,此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名。
二、《周易》書名辨解
《周易》之名最早出現在《春秋左氏傳》中,多次提到“周易”,《左傳·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遇《屯》。又曰:‘余尚立縶,尚克嘉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長之謂乎?’對曰:‘康叔名之,可謂長矣。孟非人也,將不列于宗,不可謂長。’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卦告之,筮襲于夢,武王所用也,弗從何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鬼神,從會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靈公。十二月癸亥,葬衛襄公。”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易傳》并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孔子儒家注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為《周易大傳》。
三、《周易》的性質
《周易》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學界分歧已久,有人認為《周易》是一部筮書,有人認為《周易》是一部史書,亦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哲學書。我們認為:《周易》屬何性質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就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了,不能以偏概全,應當歷史地看待這個問題。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周易》隨著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其性質也有所不同。
(1)從《周易》產生以及早期應用看,《周易》是一部筮書。在中國早期的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就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后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帝或神的存在,它支配著世界上的一切。當人們屢遭意外的天災人禍后,就萌發出借助于神意預知這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基于此,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故《周易》純是滿足當時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需要而產生。
《周易》產生后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傳》和《國語》中就記載了22個運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如在《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棠公死,崔武子吊喪,看其遺孀美貌,想納為妾,但心中沒有底,故用《周易》占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據爻辭“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斷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認為一個無夫之婦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讓先夫帶走。故娶之為妾。我們可以看到在春秋時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為人們行為提供指南。
(2)從《易傳》對《周易》解說看,《易傳》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反復強調學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說、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斷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并且明確地告訴人們《周易》是使人們順從天意,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系辭》)同時,在《易經》中包含了比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大衍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周易》產生后很長一段時間,主要功能是筮占,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但是,到了漢以后,《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它一方面還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質,并且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局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則更勝其老師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了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四、《周易》成書時代及作者
《周易》的成書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即《漢書·藝文志》所說的“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也就是《周易》成書經歷了上占、中古、下古三個時代(即所謂“三古”),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的(即所謂人更“三圣”)。伏羲,又名宓羲、包犧、庖犧等,是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兄妹相婚而產生。又說他教民織網狩獵,并發明了八卦。根據許多學者研究考證,他是原始社會中的部落首領。從考古出土文物看,伏羲像多是人頭蛇身,這可能是后人對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結果,是一種圖騰崇拜。
文王,周族首領,姬姓,名昌。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斷遭到人民反對,而作為商統治之下的周國在文王治理之下日益強大,文王也大得民心。這就構成了對商的威脅。在此條件之下,商紂王將文王囚禁在羑里(河南湯陰縣內),文王在遭難之時而演出六十四卦和卦爻辭,故史書稱文王作《周易》。
孔子,是春秋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曾作過魯國司寇,一生不得志,主要致力于教育,并對流傳下來的古代文獻加以整理,按照史書說法,《易傳》是他晚年創作。
根據“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周易》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作品,這一判斷比較客觀。但也有許多問題,如伏羲畫八卦只是一種傳說,沒有更多的實物去證明它,同時也沒有更多的證據去反駁這一論斷。而關于文王重八卦、作卦爻辭的說法,也有問題。因為在《周易》卦爻辭中記載了文王以后的史實,如有的學者認為“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錫馬蕃庶”等辭反映了文王以后的史實,由此卦爻辭不是文王所作。也有人認為重卦也不是文王,如王弼認為伏羲重卦,鄭玄認為神農重卦,孫盛認為夏禹重卦。
孔子作《易傳》的說法也有分歧,有說是孔子所作,也有說是孔子學生所為,傳統說法是孔子作《易傳》,但是,在《易傳》中有“子曰”之稱,“子曰”在古代是指學生對老師尊稱,孔子不可能稱自己為“子曰”。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的情況看,一般認為,《周易》(指64卦及卦爻辭)成書于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與紂之事,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辭是周公所作。
關于《易傳》,大多學者認為,它成書于戰國時代,作者不是孔子,是孔子后學者作品,但體現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可能有許多話是孔子傳授《易》時所說。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講《易》時的記錄,加以整理、補充、潤色而編纂成《易傳》。據劉大鈞先生《周易概論》考證,《易傳》為思孟學派(孔子后代子思和后學孟子)所為。當然也有人提出孔子不僅沒有作《易傳》,也沒有讀過《周易》,但這一看法需要商榷。理由是:在《論語》中,孔子明確地說過“五十以學《易》”,也引用過《周易》恒卦九三爻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司馬遷、班固在史書中肯定過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所謂“韋編三絕”,是說孔子在反復讀《易》時,其中串書的牛皮繩斷過多次,說明讀易之勤、功夫之深。韋,牛皮。韋編,用牛皮串竹簡。三絕,斷了多次。春秋時沒有紙,將字寫(或刻)在竹簡上,用牛皮串起來成冊。由此可見,孔子讀過《周易》。
五、《周易》古經結構內容
(一)《周易》古經分篇
《周易》古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共64卦,每一卦6爻,共384爻。
(二)卦的構成
1.卦符構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個符號組成,六個符號由兩部分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別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謂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八卦符號兩兩相重,構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畫。為了區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稱八卦為“經卦”,稱六十四卦為“別卦”。因此,任意兩個經卦相重疊可以得一別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經卦相重而成。故從卦畫看,一別卦由兩經卦組成:居下部分稱內卦(又稱下體),另一部稱外卦(又稱上體)。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稱呼六十四別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為了記住六十四卦卦象,以兩個經卦卦象稱呼一別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組成的卦畫,稱為否卦。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組成的卦畫,可稱為遁卦。古人把六十四卦卦象編成了歌訣:
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火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震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風恒,地風升,水風井,澤風大過,澤雷隨。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水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咸,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
2.《周易》每一卦的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畫(符號)外,還有卦名、卦爻辭,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由四部分組成。
(1)卦畫(卦的符號),即六條符號組成,如坤。
(2)卦名,所在卦畫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對卦畫最簡要的說明,它是這個卦的主題。如乾這個卦畫六個符號皆為陽,故乾有剛健之義。
(3)卦辭,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即卦辭,卦辭是對一卦六爻總的說明。如乾后面有“元亨利貞”四個字,此即為乾卦卦辭。咸卦后面有“亨利貞,取女吉”的文辭,此為咸卦卦辭。
(4)爻辭,一卦共六爻,每爻后面的文辭叫做爻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下,六條爻辭有“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乾卦為例:
,乾,元亨利貞
(卦畫)(卦名)(卦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以上這六條文辭即是爻辭,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別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3.卦爻辭的結構
《周易》卦爻辭,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說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斷語。
所謂取象,就是敘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現象,以此說明一個道理。所謂斷語,就是下結論,多用吉、兇、悔、吝等辭。《周易》卦爻辭之所以要由兩部分組成,原因就是為了占問。在占問時,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辭取象部分,表示占問者處境,然后看判斷結果。
如《大壯》六五:喪羊于易(牧場),無悔。
此爻前半部分是記錄了古代發生的一件事:將羊丟失在牧場中。這是一件不好的事,《周易》作者用這件事說明占得此爻要喪失錢財。但卻又告訴人們不要后悔,不要后悔是斷語。這可能是古代發生的一件極其偶然的事,丟了羊后羊又返回,或又找到,故沒有后悔。這一爻包含這樣的意思:雖遇到丟失錢財這樣的壞事,但“無悔”。
又如《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此爻前半部分描述自然現象:一棵枯萎的樹發了芽。又以這自然現象比喻人事,即老翁得到一個小妾,后面斷語是“無不利”,即沒有什么不利的。這里《周易》作者選用了一個反常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作為比喻,說明占問人若遇到此爻,雖會出現反常的現象,但一切都很順利,沒有遇到麻煩。
由上可知,卦爻辭兩部分是一種因果關系,有其前因必有其后果,但是這種因果性不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也就是說從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后果,而且有許多事是偶然發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作者將這些不具有真實性,不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加以整理,作為《周易》的卦爻辭,以隱語形式普遍應用于占卜之中來預測未來。
六、卦序
(一)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
朱熹《周易本義》前收有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
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
是為下經三十四。
六十四卦為什么這么排列?依古人之意,這種排列反映了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以乾坤為首,象征著世界萬物開始于天地陰陽,乾為陽,為天;坤為陰,為地。乾坤之后為屯、蒙,屯、蒙,象征著事物剛剛開始,處于蒙昧時期。……上經終于坎、離,坎為月,離為日,有光明之義,象征萬物萬事活生生地呈現出來。下經以咸恒為始,象征天地生成萬物之后,出現人、家庭、社會,咸為交感之義。指男女交感,進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婦白頭到老。社會形成以后,充滿矛盾,一直到最后為既濟、未濟。既濟,指成功,完成。未濟表示事物發展無窮無盡,沒有終止。《周易》作者力圖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進化過程。
1973年在湖南長沙市東郊的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帛書《易經》,其排列順序不同于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則,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組,叫八宮,六十四卦分屬于八宮。
《火珠林》卦法把六十四卦分為八宮,每宮八卦:
乾:姤遁否觀剝晉有
坎:節屯既革豐夷師
艮:賁大損睽履孚漸
震:豫解恒升井過隨
巽:小家益無噬頣蠱
離:旅鼎未蒙喚訟人
坤:復臨泰壯夨需比
兌:困萃咸蹇謙小妹
陽四宮:
乾宮八卦:(屬金)
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坎宮八卦:(屬水)
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火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
艮宮八卦:(屬土)
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
震宮八卦:(屬木)
震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風恒、地風升、水風井、澤風大過,澤雷隨。
陰四宮:
巽宮八卦:(屬木)
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
離宮八卦:(屬火)
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水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
坤官八卦:(屬土)
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兌宮八卦:(屬金)
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咸,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
上列八宮六十四卦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首先,八宮的順序是按照后天八卦圖的順序排列的,與《京氏易傳》的順序略有不同。后天八卦圖按乾在西北、坎在正北、艮在東北、震在正東、巽在東南、離在正南、坤在西南、兌在正西的方位,順時針方向排列。其次每宮第一卦都是由相同的兩個單卦重疊而成的,總稱為八純卦。八純卦是該宮的宮主。因此以八純卦的名稱來命名宮名,以八純卦的五行屬性統領該宮的七個卦。如乾宮即屬金,以下天風垢,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都屬金。除八純卦之外,其他卦名的命法是從上往下,以八卦的第一主象為標志來命名的。
每個宮的變化規律是一樣的,都是從最下面的一爻變起,比如乾宮,第二卦天風姤,是初爻變,第三卦天山遁是初爻二爻都變(相對于乾為天),依此類推。
(二)六十四卦卦畫排列的特點
唐人孔穎達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來概括六十四卦卦畫排列的特點。
所謂“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兩兩為對,共三十二對,如乾坤為一對,屯蒙為一對,按順序依次為對。
所謂“非覆即變”,是指《周易》三十二對每一對的卦畫不是顛倒,就是相反。覆,顛倒;變,相反,如屯倒置為蒙,需倒置為訟,這是覆。乾與坤相反,乾六爻全為陽爻,坤六爻全為陰爻,頤與大過相反,頤上下為陽爻中間四爻為陰爻,大過上下為陰爻,而中間四爻為陽爻,二者卦畫完全相反,這就是變。
《周易》六十四卦三十二對,有二十八對為“覆”,有四對為“變”,即除了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變卦外,其他與對皆為覆卦。
七、爻及含義
(一)爻含有三才之道
八卦由三畫組成,如乾坤三畫象征著天地人,天地人即“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以乾卦為例。
天——
人——
地——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重而成,故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一卦六爻,初二爻為地,三四爻為人,五上爻為天,如乾卦:
天
人
地
(二)爻所處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階段
初爻:代表事物開始;
二爻:代表事物嶄露頭角;
三爻:代表事物大成;
四爻:代表事物進入更高層次;
五爻:代表事物成功;
上爻:代表事物終極。
如乾卦比較典型:
乾卦初九:潛龍(潛藏的龍,以示事物剛開始);
九二:見龍在田(龍出現在田野,比喻事物嶄露頭角);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事物小成,防驕,故小心謹慎);
九四:或躍在淵(進人更高層次,新舊更替,故迷惑在淵中);
九五:飛龍在天(龍飛在天空,大有作為,以示事物成功);
上九:亢龍(龍飛過高,代表事物終極)。
(三)爻所處位置代表人的身體不同的部分
初爻:代表腳趾(因腳趾在最下);
二爻:代表小腿;
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
四爻:代表上身;
五爻:代表臉;
上爻:頭。
咸卦、艮卦比較典型。
以艮卦為例:
初六:艮其趾;
六二:艮其腓(小腿肚子)
九三:艮其限(腰);
六四:艮其身;
六五:艮其輔(面頰)
上九:敦艮(敦,頭)。
(四)爻所處的位置代表社會不同等級
按照漢人對《周易》的注釋,情況如下:
初爻在下,代表民;
二爻居中,代表君子、卿大夫;
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諸侯;
四爻近五,為近臣;
五爻在上居中,為天子;
上爻在最上,為宗廟(或太上皇)。
(五)爻所處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質事類
一般說來,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過無不及,古人稱為大德),故多榮譽,多有功績。也就是說,《周易》二五兩爻辭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內卦之上,過中,故多兇險。四爻近五爻,五爻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懼,即所謂伴君如伴虎。初爻代表事未成,上爻以示事已過。
(六)爻位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一定的規律:初為陽位,二為陰位,三為陽位,四為陰位,五為陽位,上為陰位,即奇為陽位,偶為陰位,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在《周易》中,陰陽位與陰陽爻并非一一對應,即陰爻并非居陰位,陽爻亦并非居陽位。而多為陰陽雜居,如陽居陰位,陰居陽位,故《周易》中有當位、不當位(或得位、失位)問題。一般說來,陽居陽位、陰居陰位為當位。陽居陰位、陰居陽位為失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全當位者為既濟卦,全失位者為未濟卦。
八、《易傳》的內容
《易傳》,因共十篇,又稱“十翼”。傳,有解說之義。在古代,凡解說、闡發經典著作意義的書和文字,皆可稱為“傳”。如《春秋左傳》,是左丘明為《春秋》所作的注釋。《詩經毛傳》是毛亨為《詩經》所作的注釋。翼,本指鳥蟲之翅膀,此是指《周易》不可缺少的,與《周易》相輔相成的、注釋解說《周易》的著作。
《易傳》十篇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如前所述,《易傳》成書于戰國時代,是儒家后學者的作品,其中包含了許多孔子的思想,但并不是孔子親自創作。
(一)《易傳》的貢獻
《易傳》是現存最早、最系統的注釋《周易》的著作。它的成書對《周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是學習、研究《周易》的必讀之書。總觀《易傳》十篇內容,其貢獻在于:
(1)從抽象意義上對《周易》作了注釋,即將《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概括說明和解釋。《周易》古經本為占問之用,其理論水平很低,而《易傳》對《周易》所作的解釋卻非常深刻。如《易傳》從宇宙宏觀角度探討《周易》起源,它認為《周易》是古代圣人仰觀俯察,對大自然進行模擬、效法的結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體現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經過這樣一解說,使《周易》理論變得博大精深。在注釋《周易》卦爻辭時聯系卦爻畫注釋,《周易》卦爻辭多是記錄和敘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現象。而《易傳》把具體的卦爻辭上升到抽象的陰陽關系,從卦的含義及爻所處的位置進行解釋,從理論水平看,遠遠超過《周易》古經。
(2)《易傳》從整體上對《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說解,揭示了卦與卦之間、卦象與卦辭之間、爻象與爻辭之間、卦與爻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周易》六十四卦由原來散亂不堪,變成了一個有機的,具有一定邏輯性的相互聯系的統一體。
(3)《易傳》發揮了儒家倫理傳統,從社會、人生道德角度注釋《周易》,使《周易》變成一部道德修養的書。《周易》作為占筮之書,本無倫理之說教,但由于《易傳》把儒家道德思想廣泛引進《周易》中,使《周易》性質有所變化,使《周易》既具有占筮功能,又有教人修心養性的功能,也就是說,學習《周易》既可以預測吉兇福禍,也可以提高個人修養,凈化個人靈魂。所以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經說過:“善為《易》者不占”,也說明了這個問題。這告訴我們,真正精通《周易》的人不去占卜,而是用于道德修養(荀子是儒家),當然“不占”,也包含它可以占,在荀子看來學好《周易》可以占卜,也可以修心養性,而主要在后者。
(4)《易傳》對《易》的體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詳細說明,而且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在《易傳》產生之前的春秋時代,雖然用《周易》占問非常盛行,如在《春秋左傳》、《國語》中有二十多例,但對《周易》體例、筮法都沒有說明,而《易傳》在這一方面作了說明。這對我們研究《周易》體例、筮法的起源有很大意義,可以這樣說,若沒有《易傳》,至今我們不知古代《周易》體例和占筮的方法。
(二)《易大傳》的內容
1.《彖傳》(或稱《彖》)
彖,即材,通“裁”,有裁斷之義。裁斷一卦之義的文辭,叫彖辭。彖辭也叫卦辭。對彖辭(卦辭)的解釋稱為“彖傳”。《易傳》以“彖”作篇名,實指“彖傳”。《彖傳》共64條,按照六十四卦分為上下經的分法,《彖傳》分為上、下,即《彖傳》上,《彖傳》下。《彖傳》專釋《周易》卦辭,其方法如下:
(1)以八卦之象釋卦辭。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以八卦之象解釋卦名卦辭。如《泰·彖》即《彖》釋《泰》曰:
“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所謂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為地,乾為天,天本在上,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陽之氣下降,入地氣之中,地陰之氣上升而入天氣之中,二氣交感,故有“天地交”之義。由于陰陽二氣交感,萬物生生不已,故為通達,即是“萬物通”。
所謂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為天陽本在上而今在下,坤為地陰本在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義,就社會而言,乾象征君,坤象征民眾,在泰卦,君在下,眾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志向相通。
自然界的陰陽二氣交感,萬物通達生長;社會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諧,因而稱此卦為《泰》卦。泰。就是泰平,通達。
(2)取義理釋卦辭。八卦皆含有義理,如乾為剛,坤為柔,震為動,巽為入為風,坎為險,離為麗,艮為止,兌為說(悅)。《彖傳》以八卦所含義理釋卦辭,如《訟·彖》,即《彖》釋《訟》曰:
“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所謂上剛下險,是指《訟》上乾下坎,乾為剛在上,坎為險在下,故有“上剛下險”。所謂險而健,是指《訟》內卦坎為險,外卦乾為剛,剛即健,故稱“險而健”。因此卦乾陽剛健在上,坎水陰險在下,上下爭訟,故為訟卦。
(3)取爻位說釋卦辭。所謂爻位說,是指爻所處的位置。它主要有這樣幾方面內容:中位、乘、得位、失位、應位。《彖傳》以爻位說釋卦辭,如:
①以中位說釋之:
《蒙·彖》:“‘初筮告’,以剛中也。”
所謂以剛中,是釋“初筮告”,蒙卦有九二爻為陽爻,并居內卦中位,故稱“剛中”。
②以得位、應位釋之:
《小畜·彖》:“柔得位而上下應之。”
小畜一陰五陽,六四爻以陰居陰位,故稱“柔得位”,五陽爻分居六四上下,故稱“上下應”。
③以乘釋之:
《彖傳》所謂乘,是指陰爻居陽爻之上。乘,有乘凌之義。《彖傳》以乘釋卦辭,如《夬·彖》:
“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夬一陰五陽,陰為柔,陽為剛,此卦有一陰柔乘凌五剛之象,故柔乘五剛。
(4)以卦變釋卦辭
卦變,是指由于陰陽爻的變動,而使一卦變成另一卦,它反映了卦與卦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變化的關系。《彖傳》運用這種卦與卦之間的關系注釋卦辭。如《損·彖》曰:“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所謂損下益上,是指《損》來自《泰》卦,即泰九三爻與上六爻交換位置而成,從上下卦看,是減損泰卦下體一陽爻而增益到其上體來。其道上行,是說減損下一陽而增加到上,陽通行在上。
而《益·彖》所說“損上益下”與《損·彖》相反,它是指《益》來自《否》,是減損《否》上一陽爻而增益到下,即《否》九四爻與初六爻互易而成。
2.象(又稱《象傳》)
《周易》中的象,是指卦象。卦象取法自然之象。那么什么是自然之象呢?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現的容貌、形態,如日月星辰所呈現的象稱為天象,山川草木所呈現的象叫地象。而《周易》中的象,就是對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并通過卦表現出來的。對于《周易》中卦象的劃分,古代有不同的意見:有分為實象、假象兩種的;有分為本畫象、實取諸物之象和取象明義三種的;也有分為七種的,如:八卦之象,六畫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對之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易傳》中作為篇名的“象”是指《象傳》,從上下經來看,它分為《象》上、《象》下兩篇,從釋一卦來看,又可分為兩部分:大象、小象。大象是釋卦象,小象是釋爻象。
大象釋卦的方法,是先用八卦之象解釋卦,然后比擬人事,說明根據此卦象當如何去行動。如《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比上坎下坤,坎為水,坤為地,坎在坤上,故地上有水。水性下,水行地上,沒有間隙,有親比之義,故此卦為比。比:親比。先王效法此卦象當建立許多諸侯國,并以仁愛的態度去對待諸侯。從卦畫看,比卦九五居上中為王,上下全為陰爻,故稱萬國、諸侯。
《小象》釋辭的方法:
(1)取爻位說
如釋《屯》六二曰:“六二之難,乘剛也。”這是說,《屯》六二有“難”之文辭,是在于:《屯》六二之陰乘凌初九之陽剛。
又如釋《否》九五爻辭:“‘大人’之吉,位正當也。”這就是說,《否》九五有“大人吉”之辭,在于此爻是以陽爻而居陽位,且居外卦之中位,即所謂“位正當”。
(2)《小象》有只從爻辭自身來解釋爻辭,也就是說辭不明確,小象換一種說法表達這個意思。如《屯》六三曰:“即鹿無虞。”《象》釋之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這是說,在沒有虞人作向導的前提下去追鹿,這只有被動地跟從禽獸。禽是釋鹿。又如《需》九二曰:“小有言,終吉。”《象》釋曰:“雖‘小有言’,以‘吉’‘終’也。”《象》在這里只加了幾個連貫詞,就把爻辭意思明確表達出來。
(3)從義理方面釋爻辭
如《恒》六五云:“貞婦人吉,夫子兇。”《小象》解釋說:“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兇也。”這是說婦道人家守正則有吉。所謂守正就是婦人在婚姻方面從一夫而終,即一輩子只能嫁一夫,夫死不能再嫁,只有這樣,才能有吉祥,而作為男子有絕對的權利只宜婦人從他,若他從婦人則有兇。《象》在這里很顯然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來注釋爻辭,這是《恒》辭中所沒有的,《恒》六五爻辭是說,占問遇此爻,婦人則有吉,而男人則有兇。
3.《文言》
“文言”之辭,古者多解,有說以文飾乾坤的,有說依文言理,有說卦爻辭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也有說乾坤德大,持以文飾而為文言。
本篇以“文言”為名,是指《文言傳》。《文言》文字不多,專門釋《乾》《坤》兩卦卦爻辭。《文言》通過注釋《乾坤》卦辭,闡發了天地陰陽變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國、修身養性之道,它的注釋,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理論深度,遠遠超過了《乾》《坤》卦爻辭。
4.《系辭》
系,系屬;辭,文辭。系辭,指系屬在卦爻之下的文辭,即卦爻辭。《易傳》以系辭為篇名,專指《系辭傳》,其含義為系附在《周易》后面關于《周易》通論的文辭。
《系辭》分為上、下兩篇,稱《系辭》上,《系辭》下。《系辭》分章,古代不統一,一般說來,多采用兩種分法。其一,分上篇為十三章,分下篇為十一章;其二,分上篇為十二章,分下篇為十二章。
《系辭》是對《周易》總的說明,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必讀之篇,總觀《系辭》的思想,不外乎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闡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內在的根據,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書年代(對于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都作了說明),揭示了《周易》的作用為認識事物規律、預知未來、道德修養、安邦治國、觀卦象制作器具;解釋了十六卦十八辭,以補充《彖》《象》之不足,說明了《周易》體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等;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對其客觀根據作了說明。
5.《說卦》
又稱《說卦傳》,是系統地解說八卦的專著。說,有陳說、解說之義。《說卦》一般被分為十一章,其內容主要說明八卦產生、過程,八卦的性質、功用、方位,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卦象。其中八卦的性質、基本卦象是分析《周易》卦象,進行筮占的基礎。
6.《序卦》
此篇對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觀根據進行總的說明,它以“有天地然后有萬物”說明乾坤居《周易》之首,又以因果聯系、物極必反、相生相成觀點,解釋卦與卦之間的關系。以物不可以終窮解釋《周易》未濟為最后一卦。《序卦》的解釋多牽強附會。
7.《雜卦》
雜糅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為三十二對,簡要地說明卦名之義。之所以稱“雜”,是因為它打亂了《序卦》六十四卦的排列,錯綜六十四卦而進行解說卦義。
九、《周易》經傳的編次
《周易》編次在古代十分混亂,各種版本編次存在很大差別。現在通行的編次是清人阮元刻的《十三經注疏》中的《周易正義》的編次,或后人篡改的宋朱熹《周易本義》編次,其編次特點經傳混合,把《易傳》解釋《周易》卦爻辭的有關部分放到對應的地方。《易傳》中凡屬于總論,或者無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經之后,具體情況如下:
先卦畫卦名卦辭,后是釋這一卦卦名卦辭的《彖傳》即為“彖曰”,再接下來是釋這一卦的卦象的《大象》,為“象曰”,再是爻辭,每條爻辭之后都附有釋爻辭的《小象》,為“象曰”。當然,乾卦例外,乾卦次序是先卦畫卦名卦辭然后爻辭,再是釋乾卦的《彖傳》,即“彖曰”,后是釋乾卦卦象的《象傳》,即“象曰”,最后是釋《乾》卦的《文言》。(有人說這樣是為了讓人記住《周易》原貌是經傳分離的)。而《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無法割裂,總附在六十四卦之后。這是現在通行的《周易》編次。
然而古代對《周易》編次的意見不盡一致,但總的看來,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是經傳合,另一派是經傳異。從歷代《周易》流傳看,兩派進行了激烈的斗爭。戰國時,《易傳》十篇成書,當時,《周易》經傳分離,到漢代,《周易》與《易傳》合稱《易經》,但《周易》經傳是分開的,一段把《易經》分為十二篇:《周易》古經上下兩篇,《易傳》十篇。西漢末,費直首次以《易經》解經,經過鄭玄、王弼傳費氏易,將《易傳》分割,附到《周易》古經相應的地方,并在書中稱有“彖曰”、“象曰”,這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通行的編次。唐朝孔穎達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義》,使王弼易本定為一尊,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個本編次不完善,還應該把其他傳再分,如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礎上把《序卦》分割,逐條放到每—卦經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將《易傳》有關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另外,《象傳》、《彖傳》位置也有不同的放法,此不再詳述。
宋代有許多易學家不同意這種方法,他們恢復了漢初《周易》十一篇,讓《周易》經傳不相混雜,如呂祖謙、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經傳分離的編次,當然朱熹的《周易本義》后經人篡改,次序被打亂,我們見到的《周易本義》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
將《周易》經傳合,有利于對照傳文解釋《周易》古經,可以節省時間,這是有利的。但是,不利的一點是容易使經傳不分,特別是打亂了各自的體系,不利于對二者的體系及各自的特點進行研究。而把《周易》經傳分開,保持了《周易》經傳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點,但是,不能直接對應經傳讀《易》,二者各有千秋。
十、易占常用術語
元吉:意同大吉。
上吉:意同大吉。
元亨:意為大亨通。
利貞:意指卦象表明是有利的貞問。
吉亨:意指吉祥而亨通。
元:乾卦“卦辭”。元者,善之長也,有大與始的含義。
亨:乾卦“卦辭”,亨者,嘉之會也,有通的含義。
利:利者,義之和也,有祥和的含義。
貞:貞者,事之干也,有正與固的含義。
小亨:意指筮遇此卦,為得小亨之兆。
無不利:意指筮得此卦,所要做的事情,沒有不吉利的。
無攸利:意指筮得此卦,有所舉事,皆無所利。
咎:咎,災也、殃也。《周易》所謂“咎比悔為重,比兇為輕。悔乃較少之困厄,兇乃巨大之禍殃,咎則較輕之災患也。”
無咎:意指無災咎。
何咎:意指沒有什么災咎。
何其咎:咎,指災患。何其咎,義同何咎、無咎,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沒有災咎。
為咎:咎,指災患。為咎,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將有災患之兆。
匪咎:匪,讀為非;咎,指災患。匪咎,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并非災患。
悔:悔,恨也,每從心聲。《周易》所謂悔,其實不過困厄而已。
無悔:意指無悔恨、無困厄。
有悔:悔,指困厄。有悔,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有將遇困厄之兆。
悔亡:悔,指困厄;亡,指消亡。悔亡,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有困厄將要消亡之兆。
悔中悔:悔,指困厄。悔中悔,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有困厄接踵而至之兆。
無譽:意指得不到稱贊、不算好。
初吉:初,指事情的初始階段;吉,指吉祥。初吉,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在初始階段尚屬吉祥。
中吉:中,指事物發展的中間階段;吉,指吉祥。中吉,《周易》斷占常用語。在中間階段是最理想的。
終吉:吉,指吉祥。終吉,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終還得吉祥。
引吉: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有長久之吉。
厲:有危難的意思。
有厲:厲,指危難。有厲,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有危難之兆。
貞厲:厲,用如危。
貞吉:吉,指吉祥。貞吉,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有吉祥之兆。
吝:吝作遴,行難也。《周易》中吝字有其事難行或將遇艱難之意。
小吝: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會遇到小小的困難。
貞吝: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有難行或將遇艱難之兆。
終吝: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終仍屬艱難。
兇:與“吉”相對。指災禍。
有兇:兇,指禍殃。有兇,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有兇災之兆。
終兇:兇,指禍殃。終兇,意指所要貞問的事情,兆象表明最終還逃脫不了兇禍。
十一、《周易》的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注》,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唐·孔穎達撰《周易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通志堂經解本。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敦怡堂重刻本瀆周氏本。
宋·張載撰《易說》,張子全書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
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歐陽文忠公全集(光緒本)。
宋·楊萬里撰《誠齋易傳》,武英殿聚珍本。
宋·朱熹撰《周易本義》,金陵書局本。
清·李光地撰《周易折中》,經訓堂叢書影乾隆本。
清·惠棟撰《易漢學》,康熙五十四年刊本。
清·焦循撰《易通釋》,焦氏叢書本。
清·皮錫瑞撰《經學通論》,中華書局本。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光緒九年瑯嬛館補校本。
尚秉和撰《周易折中》,中華書局本。
高亨撰《周易古經今注》,齊魯書社本。
李鏡池撰《周易通義》,中華書局本。
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陳鼓應、趙建偉注《周易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本。
上一篇:《樂記》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大學》相關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