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元素即文學欣賞角度
一、文學作品構成元素決定文學欣賞微觀角度
文學欣賞的角度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面或者說兩種類型:宏觀和微觀。宏觀角度即文學批評的方法,即上一編所講內容。接下來,本編討論解讀、分析文學作品的微觀角度。
那么,解讀、分析作品的微觀角度來自哪里呢?
來自于欣賞對象,即文學作品的構成元素。作品的每一構成元素都是文學欣賞的一個角度。因此,要討論文學欣賞的角度,就要了解文學作品的構成元素。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構成,才能逐漸學會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才能由“知其然”進入到“知其所以然”,由“看熱鬧”進入到“看門道”。正如你要了解人體,就要了解人體的基本構成元素,如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循環系統、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等,了解了這些就把握了人體的秘密。
二、文學作品的構成元素
關于文學作品的構成元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說法各不相同。
在西方,中世紀意大利詩人但丁認為詩有四種意義:字面意義、譬喻意義、道德意義、奧秘意義。四種意義又可劃分為兩個層面:字面意義層面和由字面意義表達的超意義層面(包含后三種意義)。德國美學家黑格爾把藝術作品分為“外在形狀”與“內在意蘊”。他認為,遇到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蘊和內容。到了 20世紀,波蘭現象美學家英加登在他的《文學的藝術作品》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學文本四層面”說。文學文本由表及里的四個層面是:語音層,意義單位層,多重圖式化面貌層,再現客體層。美國文論家韋勒克在英加登四層面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五層面說:聲音,意義單元,形象和隱喻,詩的特殊世界,模式和技巧。
新中國成立后流行的文學概論習慣套用哲學辯證法,把文學作品分為內容和形式兩部分:內容包括題材和主題,形式包括語言、體裁、結構和表現手法。
以上分法當然各有道理,但是當你把它們用于具體作品分析的時候,總是感覺到未能完全涵蓋文學作品的全部微妙元素,有削足適履之嫌。筆者認為,中國古人把文學作品分為言、象、意、道幾個層面更切合文學作品實際,簡單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因為“道”的內涵相當復雜,進入形而上(“玄”、“虛”、“無”)層面,本書不擬展開討論。這里筆者以言、象、意三層面為主線,再加以補充完善,提出文學作品構成元素三系列的構想,意在涵蓋文學作品構成的所有元素。
(一)“言、象、意”主線系列
言、象、意不僅是文學作品的三個基本要素,而且是由淺入深三位一體的三個要素。文學是語言藝術,所以語言是文學的基本媒介;但語言總是抽象的,它對于文學作品所要傳達的復雜微妙的心靈信息、情感信息、生命信息來說,總是蒼白和無力的。正所謂“言不盡意”,“常恨言語淺,不及人意深”(劉禹钖語)。“言不盡意”怎么辦?——“立象以盡意”,于是語言轉化為形象、塑造出形象。這一切都是為了傳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感情,這就是文學作品的“意”(意蘊)。
1.言——語言層
言——語言,相當于繪畫藝術中的線條、色彩,音樂藝術中的聲音、旋律,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學由語言組成,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語言是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讀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橋梁和通道。
語言以文字為載體,文字具有音和義兩方面。這兩方面都參與了文學的藝術建構,成為文學的藝術性的構成因素。因而要把握文學的藝術性,在語言層面上就應該從音和義兩方面入手。“音”即語言的音樂美,包括音韻和節奏兩方面。文學的語言,當它作為抽象符號訴諸讀者的視覺的時候,當然談不上美感和意味;但是當它作為朗讀、吟誦或歌唱的材料而訴諸讀者的聽覺時,語言的音樂因素就具有了美感和意味。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節奏是傳達情緒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為它本身就是情緒的一個重要部分。”(1984)130正因為音樂因素對文學(尤其是對詩歌)如此重要,所以作家在創作時就非常注意音韻節奏的安排,與此相對應,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要注意語言的韻律美,從對聲音的感受中獲得充分的藝術享受。
除了音樂效果外,字詞的含義也是語言層面必須關注的內容,弄懂字詞的含義是讀懂作品的前提。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學中字詞的含義與一般文章有所不同。文學中字詞除了字面直接意義外,往往還有暗含義(雙關義、比喻義、象征義、引申義、聯想義等),也就是說,文學中的字詞除了指稱一件事物、事實之外,往往還含有豐富的情感信息、更復雜更微妙的生命意味。
在語言層面,還應該注意把握的是語氣(在敘事作品中表現為敘事語調)、文體、字詞及句子的語法結構、文學語言的多義性等。
2.象——形象層
文學作為藝術與其他社會科學的根本不同在于,文學是以感性的形象傳情達意,表現人生。因此,語言的直接任務在于描繪、創造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正如古人所說,“言者,明象者也”“象以言著”。因為語言的運用最為自由,所以語言具有驚人的創造形象的功能,運用它,可以將世界上一切已有的未有的有形的無形的東西化為形象呈現于讀者面前。語言作為單純的符號是抽象的,但是它所描繪的對象卻是生動的形象的。欣賞文學作品,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展開豐富的想象,透過語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復活出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個生命世界、一個情感世界。
這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在抒情性作品里表現為意象、意境、氛圍;在敘事性作品中表現為人物、情節、環境(背景)、景物等。
3.意——意蘊層
王弼說:“夫象者,出意者也”“故可尋象以觀意”。此話道出了“象”與“意”的關系,也指出了文學欣賞的又一步驟,即在把握“象”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追問:“象”之中、之外的“意”是什么。創造“象”不是藝術的目的,目的在于通過“象”隱喻、象征、暗示一定的“意”。“意”是藝術作品的靈魂,體現了藝術家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理解和認識。
“意”在藝術品中是隱形的,不可“見”的,它滲透于、蘊涵于、消融于具體可感的形象中,因此必須靠感悟、靠分析、靠抽象才能把握。
“意”也可以分層次,如言內意、言外意、意外意、表層意、深層意之類。“意”還可以分類型,如政治性意蘊、倫理性意蘊、社會性意蘊、人生意蘊等。
“意”從形態上又可分為意義和意味(兒)。意義可以歸納可以概括可以提煉,可以用判斷的形式加以表述(如“本文通過什么表現了什么”之類),而意味(兒)則是活的感性的心靈信息、生命信息、情感信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神通不可語達。
(二)綜合質系列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們對文學作品人為的拆解,是運用理性所進行的邏輯分析,其結果是將整體零散化——拆解為構件。這些元素如七寶樓臺的雕梁畫棟,碎拆下來,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卻通體皆活,儼然一個活生生的有機生命體。這個活的生命不是具體因素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融合。按照系統論的原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當諸因素融合成一個整體時,整體就具有了超越各具體元素之外的系統質、綜合質。正如人的生命體由各器官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遠遠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體功能,是各具體元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對于文學作品來說,其系統質、綜合質主要表現為風格、神韻、氣、勢、情調、格調、趣味等。這些質素從藝術整體蒸騰輻射出來,是藝術生命的綜合顯現:不但融合了從語言到意蘊的綜合特點,也融合了創作主體的精神個性,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它若虛若實,若隱若現,彌散充盈于作品的肌體脈絡之中。這些,也是把握文學作品所不能忽視的必要視點和角度。
(三)表現手法系列
作品構成元素的組合不是自發的,而是自覺的;藝術整體的建構不是自動的,而是人為的,是作家調動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和技巧獲得的。表現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藝術創造的基本手段,是藝術效果得以產生的重要原因。討論文學作品的構成,應當把表現手法或技巧包含在內,它們是文學作品的基本構成元素,因而也是文學欣賞的基本角度。
藝術的表現方法和技巧極其豐富而多樣,是一個內容博大的系列,主要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象征、比喻、夸張、變形、寫意、鋪墊、渲染、復沓、反諷、意識流,以及結構的安排、情節的提煉、敘事的角度等。要透徹地理解作品,還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現方法和技巧。
由于篇幅所限,也由于讀者對這些手法已經比較熟悉,本書只是舉例性地選取了結構、象征、敘事角度、意識流、荒誕等幾種手法加以討論。
以上對作品構成的分析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部作品的構成,包括了許多方面。首先是有“實體”可以把握的具體元素——言(聲音、節奏、字義等)、象(意象、意境、人物、情節、環境、氛圍等)、意(意蘊);其次是寄植于整體之上通過整體蒸發出來的綜合質素,如風格、神韻、氣勢、情調……再次是藝術表現手法和技巧。正是這些因素的有機融合,才“合”成一篇(部)解說不清、神秘莫測的藝術品。正是這方方面面,為欣賞和分析文學作品規定和指引了各不相同的角度和切入點。本編將以文學作品的構成元素為線索、為角度、為切入點,逐步討論對文學作品的欣賞。
上一篇:《批評方法與欣賞角度》文學欣賞
下一篇:《文學批評方法同時也是文學欣賞角度》文學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