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季先生語錄:
做學問,不能成果一出,就徹底罷手,因為“學術問題,有時候一時難以下結論,必須鍥而不舍,終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來越精確可靠的結論”。
荀子在《勸學》中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自古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成功經歷早已論證了荀子這句話的正確性。世上不怕輕言放棄的人,怕就怕認真而又從不輕易放棄的人。因為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人,才有克服一切困難,取得進步的勇氣與決心。否則,將拜倒在困難的阻滯下。
人生在世,毫不夸張地說,若想辦成、辦好一件事,都必須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執著于自己的追求,才能最終如愿地看到開花結果的夢想。學習亦如此。學而有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實現的。相反,知識的得來,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與付出。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堅持不懈,孜孜不倦,才能積少成多,積小成大;才能層層深入,精益求精。所謂“滴水穿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說,不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都必須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信念。
北宋王安石20歲那年,背負書籍、行李,從家鄉臨川,到宜黃鹿風翰林書院求學。在老師杜子野的指導下,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天,王安石讀到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某夜李太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出了一朵美麗的花。自此李白文思如泉涌,才華橫溢,后來終究名滿天下。于是王安石便拿著書去請教杜子野:“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有能長出花來的筆嗎?”
杜子野回答道:“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不會長,只是我們肉眼難以分辨。”
“先生,那我怎么才能分辨出會長出花來的筆?先生您能給我一支會生花的筆嗎?”
于是,杜子野拿來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里有999支筆,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筆,究竟是哪支,我也說不清,你自己尋吧!”
王安石一看,頓時傻了眼:“先生,您不是說,會生花的筆,我們的肉眼是難以分辨的嗎?那這么多筆,我怎么找到那只會生花的筆啊?”
杜子野嚴肅地說:“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每支筆去寫文章,寫禿了一支再換一支。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王安石聽后,對先生道了謝,并拾起毛筆走了。自此,王安石按照先生的指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幾年后,他已經寫禿了500支毛筆,但是他還是不能像李白一樣,“出筆成章”。他有些泄氣了。一天,他棄筆而去,直言問先生:“先生,那捆筆中到底有沒有會生花的筆?”
先生沒有說話,而是立即揮筆寫下了“鍥而不舍”四個字送給他。
幾年又過去了,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998支筆都寫禿了,僅剩下一支。一天深夜,他突然覺得文思潮涌,行筆如云,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寫完,他高興得跳起來,大喊:“我找到了!”
從故事中可知,凡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達到自己的目的。求知長才更如此。知識不會主動跑進你的腦海里,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學富五車、通古博今的人,就必須鍥而不舍地去積累,去學習。長年累月,才能如王安石一樣,讓自己的才華發生質的飛躍。
因此,學習中,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而輕言放棄。要知道,“好事多磨”。只有鍥而不舍的人,才可鏤金石。這就好比爬山,那些不怕累,不怕苦,堅持到底的人,才能爬到山頂。否則,只能站在山腳或者是山腰仰慕山頂的風光。
季先生之所以能成為“學術泰斗”,就是因為他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信念。試問,季先生所精通的那幾十種語言,如梵語、巴利文、德語等,有哪一種語言的語法規則是淺顯易懂的?沒有。相反,幾乎每一種語言的語法規則都很復雜、很繁瑣,但是,季先生抱著“學了就學好,學到底”的想法,堅持不懈地學了下來,并且都學通了。若是季先生不能“鍥而不舍”,那他當年就可能和其他同學一樣,淺嘗輒止,終究不過是一知半解。
這就再一次表明,學而有成,來自“鍥而不舍”的付出與追逐,來自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精神的信奉與行動之中。
但是,學習中,堅持“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信念,不是說,為了“一口吃成個胖子”便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學,什么都抓在手里。這樣一來,可能適得其反。
學習中,要鍥而不舍地學下去,并且學而有成,一次不是目標越多越好,而應當目標明確,一鼓作氣。這樣,才能成功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否則,就難以取得理想的成績。
上一篇:量力而為,竭心盡力,不留遺憾
下一篇:順其自然,微波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