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易經》,簡稱《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周”指的是周朝,“易”即簡易變易之意,是周朝一部算卦(“卜筮”)之書,故稱《周易》。相傳伏羲畫卦,文王作辭,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記載:“《易經》十二篇。”顏師古注說:“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周易》包括《易經》上下二篇和《易傳》十篇,即《十翼》。《易傳》是對《易經》所作的解釋和說明。《周易》的注釋本甚多,其中主要有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宋朱熹的《周易本義》、清孫星衍的《周易經傳集解》、于省吾的《周易新證》、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和《周易大傳今注》、李鏡池的《周易探源》等。
《周易》的成書年代,是有爭論的。從《易經》中某些卦辭、爻辭的內容來推測,可能是西周初期的作品。《易傳》的大部分作品,可能是戰國末期。當時有一些專門研究《周易》的人,他們在研究《周易》時,并不完全是深求《經》的原意,而是借著研究《經》的思想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寫成《易傳》。過去傳統的看法,認為是孔子所作,據近人研究,確非孔子作的,而是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周易》是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周易古經》)包括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傳》(《周易大傳》)包括《十翼》。《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辭》上、《系辭》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周易》通過“八卦”的基本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所謂“八卦”,即乾()、坤(
)、震(蘭)、巽(
)、坎(
)、離(
)、艮(
)、兌(
)。乾、坤兩卦在“八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乾坤象征陰陽兩種對立的勢力,陽性的勢力取象于天,陰性的勢力取象于地,陰陽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八卦”,從自然物中挑選出八種自然現象,即天、地、雷、火、風、澤、水、山,用以說明構成世界的物質基礎。
《周易》在哲學上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它提出“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天”,認為乾坤的作用是使萬物生長,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宇宙生成論的觀點。在辯證法方面,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肯定自然界中陰陽、動靜、剛柔等兩種勢力的“相推”,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指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把陽性看做是剛健的勢力,如乾、天、日、君、男、夫等。把陰性看做是柔順的勢力,如坤、地、月、臣、女、妻等。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在肯定事物運動變化的基礎上,還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和“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觀點。強調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要變為它的反面,“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初步猜測到了事物向反面轉化的道理。認為世界上沒有不變化的東西,變化又是相互轉化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但同時又把事物的發展變化理解為不斷往復循環的過程。并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陣,貴賤位矣”,論證社會等級制度的永恒性。
《周易》是一部預卜吉兇禍福的著作,也是研究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史料。它包含著豐富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反映了我國古代人的高度智慧。這一著作對后來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發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它的思想體系還是唯心主義的神學世界觀。
上一篇:周恩來哲學思想
下一篇:周易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