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自大,為我們所不取
季先生語錄:
看待自己要有全面觀點、歷史觀點、辯證觀點。盲目自大,為我們所不取。盲目地妄自菲薄,也絕不是正當的。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生最可悲的事情就是不能正確看待自己。一個人若想成功,就必須有自知之明,能夠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能力、位置、優點,同時,還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要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便自己的確有非凡的才華或是卓著的能力,也不要自以為是,更不能盲目自大。要知道,看輕別人,就是厄運的開始。所以說,人生中,我們要做一個謙虛的人。切記:盲目自大,為我們所不取。
而這,也是季先生對我們這些“新人類”,甚至是“新新人類”的規勸與建議。古往今來,因為盲目自大導致失敗的故事比比皆是,它們無不告訴我們,盲目自大是成功的一大死穴。渴望成功的人生是容不得盲目自大的。因為盲目自大不僅會讓人變得自以為是,過高地評價自己的能力,與此同時,還可能會讓我們變得好高騖遠,得罪身邊的人,而這無異于“自掘墳墓”。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馬謖是一個盲目自大的人。馬謖出兵街亭之前,諸葛亮多次語重心長地提醒他說:“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卻說:“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諸葛亮說:“軍中無戲言。”馬謖說:“愿立軍令狀。”結果馬謖終究還是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街亭失守,諸葛亮不得不依軍法揮淚斬馬謖。
東漢末年禰衡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但也是一個盲目自大的人。其言語之中,都有“別人比自己低一等”的意思。起初,禰衡來到曹操的新都許昌,試圖尋求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有人勸他和司空椽、陳群、司馬朗等人結交,但是他卻說:“我怎么能跟殺豬賣酒的人在一起!”又有人參拜尚書令荀彧和蕩寇將軍趙稚長,但是他卻憤怒地說:“荀某白長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喪,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只好叫他去監廚請客。”
后來,禰衡與顏回、孔融結交,情投意合,非常要好。孔融竭力把禰衡推薦給曹操,希望曹操重用他。誰知禰衡看不起曹操,他不但不去見曹操,還把曹操臭罵了一頓。這話傳到了曹操耳朵里,他非常惱怒,但是囿于時局的需要,曹操沒有親手殺禰衡。后來在盛怒之下把禰衡送給了劉表。
劉表很欣賞禰衡的才華,但是禰衡盲目自大、目中無人,把他的同仁得罪了個遍,最后連劉表也不放在眼里了。他說話時,總是含沙射影、諷刺重重,非常難聽。劉表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他容不得禰衡的放肆與無禮,一氣之下,便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身邊。
一開始,禰衡的能力深得黃祖之意,黃祖曾說:“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然而令人咋舌的是,有一次,在黃祖的宴會上,禰衡公然罵黃祖:“你這個死老頭,你懂什么?少啰唆!”黃祖氣急,便發令大打禰衡一頓,結果禰衡不服氣,更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把黃祖貶低得一文不值。黃祖忍無可忍,命人立即殺了禰衡。禰衡死時才26歲。后來,顏回評價禰衡,說他是“誕傲至隕”。
從以上兩個故事中,我們可知,盲目自大的人,容易和馬謖一樣自我膨脹,輕視敵人,結果失敗的還是自己。最令人痛心的是,馬謖因為盲目自大而讓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是非常發人深省的問題。盲目自大的人,也容易和禰衡一樣,好高騖遠,目中無人,結果得罪人,不僅得罪了君子,也得罪了小人,終究自己也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這正是禰衡留給后人最深刻的教訓。
所以說,人生中,我們要做一個謙虛的人。須知,盲目自大,為我們所不取。前人之鑒,不可不聽。而這也正是季先生給我們的忠實勸告。我們應當謹記于心,戒驕戒躁,謙虛慎行。否則,命運可能將因盲目自大而毀于一旦。
上一篇:用懷舊凈化心靈
下一篇:看淡榮辱,平平常常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