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9】道商范蠡
(李海波著,北京:化工出版社,43萬字,2020年1月第2版,78元)
△4篇(29章):1.天地人和,范蠡之初:[1]春秋:一個自由任性的時代;[2]老子:道學引路者;[3]計然:低調而神秘的入門之師;[4]文種;范蠡的轉運貴人;[5]敢問路在何方;[6]吳國強盛的前世今生;[7]沒有伍子胥,就沒有陶朱公;2.承前啟后,范蠡入越:[8]允常為何不重用范蠡;[9]知識青年到農村去;[10]槜李大捷:年輕人的僥幸勝利;[11]夫椒失利:戰略沖動的懲罰;[12]會稽論道:痛徹心扉的領悟;3.以道治國,興越滅吳:[13]不要把自己當成失敗者;[14]男人之間不可說的秘密;[15]高手過招,一計定乾坤;[16]天下共富與越國復興夢;[17]實干興邦的七大環節;[18]隱態戰爭的九種武器;[19]西施的美麗不可超越;[20]史無前例的糧食戰爭;[21]防不勝防的意見領袖;[22]獵鷹計劃與伍子胥之死;[23]逆襲的勾踐成了天下霸主;4.道商合一,富傳千載:[24]給勾踐上的最后一堂哲學課;[25]我不求財財自來;[26]道商五寶:開啟以智啟財新模式;[27]富傳千載的陶朱世家;[28]黃老道學的幕后推手;[29]道商思想催生世界首富。
〇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慈善家、商業家、建筑設計大師,“中國辭官下海經商第一人”、“中國多元化集團經營第一人”、“中國思想扶貧第一人”、“中國慈善第一人”、“中國第一位旅游達人”。
〇從范蠡的為人、處世、治國、從政、行兵、經商等經歷中,可以看出,他可謂通達事理而又不拘俗禮,深諳謀略而靈變有度,內心強大而又外示柔弱,情意深重而又逍遙自樂。
〇人有無道之心,必有昏庸之行。
〇無論做何學問,成何事業,無師難成,正所謂“未遇明師談道難”。
〇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
〇道學本為重生、貴生之學。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富有日新,并且生生不息,才是發展的氣象。誰能夠將這套理論悟透,就可以“上富其國,下富其家,內正其身,外治天下”,建功立業,不爭而勝。
〇人有智愚,臨事可斷真偽、定高下;性有巧拙,遇人可示顯隱、用伏揚。
〇伍子胥的“七大”特征:有大智、歷大難、懷大仇、效大忠、建大功、盡大孝、惹大非。反正在歷史上,大智大迷、大忠大惡、大功大過的“善惡交織體”伍子胥,已經不在乎這些瑣碎細節了。
〇智慧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充滿希望的等待。
〇天之道是抑強扶弱、懲惡揚善的。
〇改天換地,首先要認識天地。
〇智力來源于責任力。
〇真正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敵人。
〇術就是政策制定、政令推行、方法手段、戰術謀略、流程設計。如果說,執政理念凝聚的是天下歸心這個總綱性的“道”,那么,術就是分解性、通達性、行動性的“意”。
〇“中和”之道:陰陽有序、人天有應、魂魄相成、君民相安、禍福相依、貧富相濟。
〇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進行“節事之道”的主要環節有以下七個步驟,即:改作風、修自身;勤學習、敬師友;任賢良、舉人才;育人口,擴兵源;興農業、保民生;促經濟、強工業;遷都城、補缺陷。
〇“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
〇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國強,民安則國泰,民裕則國福,民利則國興。
(2021年3月7日下午閱畢)
上一篇:躍進:成為高手的技術
下一篇:領導干部必讀的最美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