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正義感
季先生語錄:
我雖然在任何書里還沒有找到關(guān)于“正義”的定義,但一般人卻對“正義”都有一個不成文法的共同看法,只要有正義感的人絕不許一個十四五歲的大孩子打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子。在小說里我們常看到一個豪杰或劍客走遍天下,專打抱不平,替弱者幫忙。雖然一般人未必都能做到這一步,但卻沒有人不崇拜這樣的英雄。
何謂“正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如此看來,正義也是一種品格,一種辨別是非、主持公道的品格。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中,正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正義的民族。
在西方,很多民族認為,力量等于正義。也就是說,誰有力量,誰就有正義。譬如,伊凡四世,縱然那個時代的人民痛恨他,但是時代一過,后來崇拜的、贊美的還是他。因為他有無窮的力量,代表著人民心中的正義。
而在中國,正義不等于力量。正義代表公正。譬如,在眾多武俠小說中,那些行俠江湖,為老百姓伸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正義。像西門慶這樣的惡霸,縱然他有錢、有才、有權(quán),無論時代怎么變,他始終都不可能成為正義的象征。
人生中,要堅守本真,成為一個擁有完美品格的人,首先就得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有人說:正義是第一美德。還有人說:只要提著正義之劍攻擊,再柔弱的手臂也會力大無窮。
由此可見,正義,是我們完善自己人格的法寶。事實表明,一個始終都講正義、有正義感的人,才能堅持自我,成為一個堅守本真的人。而這樣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擁有完美人格的人,也才能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
眾所周知,《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便是正義的化身,因為正義,所以它在人們心中樹立的是一種偉岸的英雄形象。
可以說,“三打白骨精”將孫悟空的正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起初,唐僧以慈悲為懷,阻止孫悟空打白骨精。但是,白骨精的原形逃不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為了鏟除這個禍害,不讓它傷害師傅,禍害百姓,孫悟空不顧頭痛,一棒打死了白骨精。
但是,唐僧卻認為孫悟空這是殺生,是不慈悲的表現(xiàn),是濫殺無辜。因此念起了緊箍咒,要把孫悟空逐走。孫悟空痛得打滾,對著師傅拜了三拜,便離去了。
盡管孫悟空這次被師傅嚴厲懲罰了,但是,之后在“八十一難”的其他磨難中,遇到禍害人間的妖怪,它還是毫不猶豫地與它們斗爭到底。這就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了它的正義感。
這是神話中的正義感。生活中,我們要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進而堅守本真,完善自己的人格,也可以從許多方面去努力。
比如說,在生活中,遇到蠻橫不講理、仗勢欺人的人,可以勇敢地站出來,為他人伸張正義,主持公道。在當今社會,恃強凌弱、以大吃小的現(xiàn)象仍然屢見不鮮。哪怕是小孩子之間,這樣的情況也屢有發(fā)生。如要杜絕這樣的現(xiàn)象,作為旁觀者,我們就當秉持自己的正義感,站出來維護正義的一方,駁倒非正義的一方。而作為當局者,非正義的事,我們不要做。要敢于用正義來要求自己,要讓自己擁有正義這樣的美德。
否則,正義得不到伸張,非正義占據(jù)整個社會和人生,黑的反而成了白的,而白的卻只能含冤變成黑的。這是非常可怕的。
人生中,我們應(yīng)當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打擊一切非正義的行為。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有真我、有良好品格的自己,才能為社會的和諧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同時,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必須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而不是奢望別人主動站出來為你伸張正義。
只有首先自己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有正義這一品格,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才愿意主動站出來,為你伸張正義。而這,也正是季先生從自身的經(jīng)歷中所總結(jié)出來的道理。
總而言之,堅守真我的人生,需要正義這樣的品格,人生在世,做人要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上一篇: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下一篇:做人要講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