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五世同居
十二 五世同居
張全翁言,潞州有一農夫,五世同居。太宗討并州,過其舍,召其長,訊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對曰:“臣無他,唯能忍爾。”太宗以為然。
【譯文】
張全翁說,潞州有一個農民,他家五代人住在一起。唐太宗討伐并州,路過他家時,召見他家的長輩,問道:“你有什么辦法能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那個農民回答說:“我沒有其他什么辦法,只不過是能互相忍讓罷了。”唐太宗認為他說得很對。
【評析】
治家的正道,始于夫婦之道。夫婦之道就是丈夫仁義,妻子順從。唯有如此,上可以承擔對祖先的祭祀,下可以孝敬父母。夫義而妻順,家道才可以興旺發達。一家五代人生活在一起,這引起了唐太宗的興趣,于是親自登門造訪。唐太宗也許怎么也不會想到,維系這一家五代人關系,使他們能夠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的,竟是一個“忍”字。這里面其實就包括了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相忍讓。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際關系,父母的形象對子女的思維方式和人格的形成都會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父親的愛是權威的愛,母親的愛是慈祥的愛。父親適度保持自己嚴厲的形象,有利于孩子個性的和諧;母親給孩子以慈祥的關愛,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由于血緣因素的存在,家庭關系成為一種較為特殊的社會關系。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在與家人相處時忽略了技巧和必要的邏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懂得了這樣的道理,我們才會將我們的“避風港灣”裝點得更為美麗,才會擁有一個更為溫馨、和諧的生活氛圍。
典例闡幽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家,是所有人的避風港灣。整天在外打拼,需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難免會讓人感到倦怠、委屈。當那顆緊繃著的心回到家里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與放松。因此,所有的家庭成員,特別是夫妻之間,應該做到相互體諒、相互尊重。所謂夫妻,就應該不離不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桓少君是東漢渤海鮑宣之妻。鮑宣曾在桓少君父親那兒修學,桓父見鮑宣家清寒貧苦,依然勤學不止,覺得將來決非等閑之輩,便將少君嫁給了他。成婚時,桓家為少君準備了豐盛的嫁妝。鮑宣一見,覺得不是滋味,便對少君說:“你生在富裕之家,平時衣食住行都很講究,而我家貧窮,門第也低賤,實在是不敢當啊!”少君說:“我父因見你品行高尚,故將我許配給你,而今既為夫婦,我當然很樂于尊重你的心意。”鮑宣聽了很高興。
少君便將帶來的仆從與服飾全部送回娘家,換上了粗衣短裙,與鮑宣共同推著小車來到了鮑家。少君剛拜見過婆婆,便提起水甕外出打水去了。后來一直恭恭敬敬地侍奉長輩,與丈夫同心同德,鄉鄰見了都贊不絕口。鮑宣后來官至司隸校尉,他的兒子也為魯郡太守。一次孫子鮑昱問少君:“太夫人還記得當年推小車的事嗎?”少君答道:“先婆母在世時曾說過:‘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我哪里敢忘記呢?”桓少君放棄父母為她安排好的優裕條件,心甘情愿地與丈夫共同艱苦創業,功成名就后又不忘教育后代居安思危,這樣的人為人處世,實在是相當明智而又不容易啊!
上一篇:忍學《十九 遜以自免》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十五 鞍壞不加罪》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