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的這首五言詩,后人歧說紛紜。首先是詩題,《全唐詩》卷一二五題作《齊州送祖三》,題下注云:“一作《河上送趙仙舟》,又作《淇上別趙仙舟》。”“祖三”指祖詠,曾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途經濟州(今山東東阿),登門拜訪王維。其時王維正任濟州司倉參軍,見故人來訪,甚喜,作《喜祖三至留宿》,祖詠即作《答王維留宿》相酬。王詩云:“門前洛陽客,下馬拂征衣。……早歲同袍者,高車何處歸?”祖詩云:“四年不相見,相見復何為?握手言未畢,卻令傷別離。”祖詠稍事停留,隨即東行,王維送至齊州(今山東濟南),作七絕《齊州送祖三》云:“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此詩在《全唐詩》卷一二八中題作《齊州送祖二》,岑仲勉指出“祖二”系“祖三”之誤,甚確。從表面上看,王維與祖詠友情深厚,故先在濟州留宿之,又送之至齊州,分別之際,連作二詩送之,亦不違情理。此外,王維與祖詠俱為著名詩人,此詩以《齊州送祖三》為題,就成為一位大詩人送別另一位大詩人的作品,就像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那樣,當然很符合讀者的欣賞心理,后代的著名唐詩選本,如元初劉辰翁《王孟詩評》,明高棅《唐詩品匯》,明李攀龍《唐詩廣選》,明鐘惺、譚元春《唐詩歸》,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清王士禛《唐賢三昧集》,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等皆取此題,最著名的王維別集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也取此題,與此不無關系。至于“趙仙舟”,陳鐵民先生據岑參《臨洮泛舟趙仙舟自北庭罷使還京》考知趙乃開元、天寶間詩人,但其人并無藉藉之名,故陶敏先生《全唐詩人名匯考》中無考。如此詩題作《淇上別趙仙舟》或《淇上送趙仙舟》,則僅是王維送別一位無名詩人之作,顯然大煞風景。可是事實真相往往是煞風景的,從版本學的角度來看,既然最早收錄此詩的唐宋典籍如《河岳英靈集》《國秀集》《文苑英華》《唐文粹》《唐詩紀事》等書均題作《淇上送趙仙舟》,我們就不能據宋以后所出之書為之改題。至于《國秀集》所錄此詩題作《河上送趙仙舟》,當是誤“淇”作“河”。王維曾于開元十五年(727)前后居淇上,“淇上”即衛縣(今山東淇縣)的古地名,淇水流經此地,此詩當作于此。
此詩引起的歧說之二是,它究竟是一首五言古詩,還是五言律詩?《唐文粹》視作古詩,因此書只收古體而不收近體。分體編排的《唐詩品匯》《唐詩別裁集》《網師園唐詩箋》《王右丞集箋注》等書均將此詩收入古詩類。清人施補華且云:“《齊州送祖三》四韻,短古也。”(《峴傭說詩》)惟有明人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視作近體,評曰:“此篇是景體律詩,妙在結句。”清人譚宗《近體秋陽》則評曰:“勁直澹愴,此近體中古作也。”為什么后人多以此詩為古體?主要原因當是其押仄韻。王力先生指出:“近體詩以平韻為正例,仄韻非常罕見。仄韻律詩很像古風;我們要辨認它們是不是律詩,仍舊應該以其是否用律句的平仄為標準。”(《漢語詩律學》第一章《近體詩》,下同)今檢此詩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其中第一、三、六諸句完全合律。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論”的原則忽略第一字平仄的話,則第二、八句也合律。第四、五兩句按格律應是“平平平仄仄”,詩中卻都是“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認為:“就是腹節的兩個字平仄互換,本是‘平仄’,現在改為‘仄平’。”“不是平仄未諧,而是另一平仄格式。不是偶用變通之法,而是常用的律句。”故此二句也都是律句。惟有第七句本應是“仄仄仄平平”,詩中作“仄仄平仄平”,三、四字的平仄互換,不算律句。但是這種句式與“平平仄平仄”的情形十分相像,況且用于全詩尾聯的出句,也與王力先生分析“平平仄平仄”句式時所說的“這種特殊形式多數用于尾聯的出句”相一致,安知不是王維有意變通的一種嘗試?至于一聯之內的“對”和兩聯之間的“粘”這兩種平仄格律,則此詩完全符合。除了平仄之外,對仗也是我們判斷古、近體詩的重要標準。此詩的頷聯、頸聯對仗相當工整,一目了然,不用多說。所以從格律的角度來看,此詩是一首合律的仄韻五律。
正因如此,此詩在篇章結構、煉字琢句等藝術形式上的優點,皆與律體相關。明人胡應麟曰:“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后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內編卷四)此詩頷聯抒情,頸聯寫景,分工明確,且相得益彰。清人施補華雖然認此詩為古體,但他的具體評論是:“三聯‘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用寫景之筆宕開,而情在景中,篇幅遂短而不促,此法宜學。”(《峴傭說詩》)的確,頷聯抒發送客祖道,愁歸荒城。頸聯將目光宕向高遠之處的遠山、長河,但是此景皆染有凄寒、孤寂之色彩,仍與上聯一脈相承。清人鐘秀曰:“五律以厚重安閑為主,通篇結構嚴整,無一閑字弱句乃佳。……至流水句,寧用之三四,勿輕用之五六。蓋五六之外,乃是落句,此二句若按得不住,則下半一直瀉去,便不成格局。”(《觀我生齋詩話》卷二)此詩稱得上“通篇結構嚴整,無一閑字弱句”,首聯寫從相逢到相別的行為過程,抒發從歡笑到哭泣的情緒變化,既是對眼前情事的實錄,又像是對人間普遍現象的概述,并以此引起下文。尾聯寫解纜后客舟遠去,詩人獨立悵望,與頸聯對句中“長河急”三字意銜接無痕,章法細密。三、四句所寫的是送別行為的兩個片斷,祖道與歸城,一前一后,確為流水句法,安置在第二聯的位置上也頗見匠心。施補華曰:“五律須講煉字法,荊公所謂詩眼也。……煉實字有力易,煉虛字有力難。”(《峴傭說詩》)明人周珽評此詩云:“詩神全在數虛字上。”首二聯中的“方”“還”“已”“復”四字,都是所謂“煉虛字”者。它們都被安置在句中,凸顯了行為的連續和情緒的轉折,語氣貫若連珠。此外,尾聯描寫客行漸遠、送者仍然佇立岸邊的情景,清人王壽昌評為“是皆‘一唱而三嘆,慷慨有余音’者”(《小清華園詩談》卷下),也得力于“已”“猶”兩個虛字。由此可見,此詩的藝術特色都與其律詩的詩體特征有關,譚宗評此詩曰:“摩詰詩本由古得,茲且化古于律。然其在古體乃轉有寢淫于近制者,端不如收此拗律之為愈矣。”(《近體秋陽》)譚氏稱此詩為“拗體”,當是指其體制不是正規的五律,其實如上所述,此詩在平仄上并無拗處,只是押仄韻而已。至于“化古于律”,則確是此詩的風格特色。沈德潛云:“右丞五言律有二種,一種以清遠勝。”(《唐詩別裁集》卷一一)這首《淇上送趙仙舟》就是“以清遠勝”的王維五律的代表作,希望讀者不要因其為仄韻律詩而忽視之。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好書推薦《國學微讀》叢書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潛移默化影響著國人的性格和生活準則。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人道德涵養,鳳凰出版社最新推出《國學微讀》叢書。
《國學微讀》叢書由著名學者蔣寅教授主編,包括《東西南北中國風》《經史子集中國學》《修齊治平中國觀》《溫良恭儉中國禮》《盛衰成敗中國史》《詩書畫樂中國藝》6種,內容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叢書編排合理,文筆順暢,圖文并茂,形式新穎,在提高讀者閱讀興趣的同時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良有助益。
《國學微讀》叢書,蔣寅主編,精裝32開,鳳凰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總定價246元。
上一篇:云在青天水在瓶
下一篇:以禮抑情:從悼祭文看冒襄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