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韻味說
晚唐司空圖的論詩主張。主要見于他的幾封書信和《廿四詩品》中。司空圖著重從韻味的角度論述詩歌的創造和欣賞。在《與李生論詩書》中,他認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詩必須有“韻外之致”、 “味外之旨”。也就是說,詩歌應該有韻味,不能只是意盡于詞句之中,要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和回味。與傳統的儒家詩論不同,司空圖不是從詩歌的社會功用的目的論角度談詩,而是從詩歌本身的審美特點把握文藝創作與批評的原則。
韻味說的核心內容在于“辨味”和“味外之旨”。所謂辨味,就是重視詩歌的形象與情感的特點。作者的思想觀點不能以議論的形式在作品中出現,而要化作詩歌的意味。司空圖以人的味覺來比喻說明詩的意味,實際上是強調了藝術首先作用于人的感性,接觸到詩歌藝術的美感這一重要問題。這一觀點比起“文以載道”的理性主義詩論,無疑是更接近于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而“味外之旨”則從另一方面補充完善了韻味說。司空圖在論詩時一再談到“味外”、 “韻外”、 “象外”、 “景外”,并提出“離形得似”。人們一般認為司空圖這是在強調藝術的含蓄。實際上,司空圖是把語言和藝術形象均看作是藝術情思的載體。要把握藝術的內容,必須通過語言和形象。然而一旦深入到藝術的真正意蘊,便“得魚忘筌”。一首好詩,不著一字,可以盡得風流;語不涉難,而讀者已不堪憂。可以說,司空圖關于藝術特征的探討至今也還是很有價值的。
司空圖的《廿四詩品》主要是闡發他的韻味說理論的。他把詩歌的表現風格分為廿四種,以十二章韻文加以形容。在眾多的風格中都貫徹著同一審美趣味,那就是對不盡之意的推崇和對超脫意境的贊賞。 《廿四詩品》可以看作是司空圖韻味說的形象的注腳。
在文論史上,南朝的鐘嶸論詩提出過“滋味說”,唐代皎然也談到“但見性情,不睹文字”的“文外之旨”。司空圖與他們的美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只是較之前人司空圖的理論更為詳盡,更重視言外之意。韻味說深刻影響了后世的文學理論,宋代嚴羽的“妙悟說”和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都有它的影響痕跡。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韻味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五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