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自察,善于補過
談到悔,南懷瑾先生說:“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很困難的,沒有真正的無咎。要真正達到沒有毛病,你要‘善于補過’,自己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查出自己每一方面的錯誤,隨時隨地檢查自己的毛病。這樣才能無咎。”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做個“完人”,真正達到南懷瑾先生所說的“無咎”狀態,就必須不斷地完善自己;而完善自己的方式或者說途徑,就是隨時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毛病,進而改正,即“補過”。人生能一直如此,便能不悔,至少內心能夠少些悔。
這樣的觀點,并非出自南懷瑾先生的憑空想象。自古以來,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們就如是勸誡著人們——要善于自省自察,善于補過。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孟子也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這都無不在告訴人們,生活中,要懂得自我反省。
那么,究竟為何要自省自察呢?我們先來讀一則自省自察的故事:
夏朝有個部落叫做有扈氏,有扈氏因不服夏朝統治,發動了叛亂,帶著大部隊,準備侵占夏朝的領地。
禹王見狀,立即整合軍隊,準備應對有扈氏進攻。禹的兒子伯起率領軍隊奮力抵抗。很不幸的是,伯起出師不利,被有扈氏打敗了。于是伯起準備徹底放棄抵抗。但是他的部下卻不贊成他的決定,一再請求伯起繼續抵抗,以期反敗為勝。
可是,伯起說:“將軍們,你們想一想,盡管我的兵比有扈氏多,地域也比有扈氏大,武器更比有扈氏多、好,可是結果卻吃了敗仗。這是為什么?原因還是在于我啊!因為我帶兵的方法比不上有扈氏,我的品行也不如有扈氏,所以有扈氏輕而易舉就把我打敗了。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深刻地反省自己,不斷改正自身的過錯。到時候,再和有扈氏較量,分出個勝負。”
從此以后,伯起嚴格要求自己,每天一大早便起床,學習有效管理軍隊和作戰的方法,天天粗茶淡飯,穿著樸素,最重要的是,伯起不斷地提拔任用有才能與品行好的官吏,親自為百姓做許多有益的事,深得民心。久而久之,有扈氏領袖聽聞伯起的改變,不但主動撤走軍隊,停止進攻,而且主動表示要歸順于伯起。
從上面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自省自察,發現自己的毛病,然后改正它,這樣一來,就能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品行和威望,進而獲得他人的尊敬。這就是自省自察的意義。
人生路上,能夠做到自省自察,知錯能改、肯改,那么,也便能如伯起一樣,深得人心,轉變事情發展的趨勢;也能夠如南懷瑾先生說的那樣,達到“無咎”的狀態。
實際上,自省自察是個審視自我、否定自我、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一個人要用平靜的心態否定自我,在自我否定中挑出自己的毛病,進而再默默地改正,與自我肯定相比,這是更為不容易的。
所以,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進一步指出,小人為人處世,對于自己的過錯,總會想方設法找出許多理由,把過錯掩蓋起來。其實,這是人類的通病,一旦自己錯了,下一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越想自己越沒有錯。而君子錯了就會自己承認。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后,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在這一點上,南懷瑾先生始終都秉著嚴謹的態度治學、為人、處世,特別是在學問上,南先生對于自己不甚了解的方面,總是謙虛地說自己是外行人,從不去賣弄吹噓;而每每發現自己的不足時,南先生總是耐心地學習,以彌補不足。對于一個資深的學者和大師來說,這樣的治學態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無疑,他是當今眾多學者和年輕的大學生們,甚至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所以說,一個懂得反省自察的人,總是能夠謙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并且善于學習,不但有堅定的決心,而且有行動的勇氣,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改正自己的毛病。久而久之,學識、修養和品行等都能夠隨之與日俱增。反之,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庸俗的人。
因此,自省自察,進而補過,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尋找到人生的立腳點、在人世間安身立命的人來說,都是不容忽視的。
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們要像南懷瑾先生說的那樣,不是怨天尤人,而是自我反省,尋找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上一篇:不知老之將至,學而不止
下一篇:超然物外,敢用真心換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