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戴震的一部哲學著作。《孟子字義疏證》于1777年寫成。這部著作,是以疏證《孟子》字義的方式,發揮自己的哲學思想。它收入《戴氏遺書》,后又改編為《戴東原先生全集》。196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除了標點分段之外,還作了校勘。它是研究戴震的哲學思想的重要史料。
《孟子字義疏證》產生于18世紀,當時清王朝政權已經鞏固,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更為加強,一方面大興文字獄,實行高壓恐怖政策,繼續推行程朱理學。另一方面大修《四庫全書》,收買籠絡知識分子,鼓勵他們脫離政治,鉆入故紙堆中,提倡煩瑣的考據學,以禁錮人們的思想。戴震也以考據學為武器,繼承了唯物主義傳統,對清朝政府提倡的程朱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孟子字義疏證》共三卷。卷上,“理”十五條;卷中,“天道”四條、“性”九條;卷下,“才”三條、“道”四條、“仁義禮智”二條、“誠”二條、“權”五條。它借解釋《孟子》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出“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皻狻笔鞘澜绲奈镔|本體,也是“道”的本體?!皻饣餍小笔亲匀唤绾腿祟惿鐣\動變化的根源。反對程朱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割裂開來。認為“氣”未形成事物以前稱為“道”;在已形成事物以后為之“器”。“道”和“器”是物質本身的兩種不同形態。還主張“理在事中”,“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別有理義,有物必有則,以其則正其物,如是而已矣?!痹谡J識論上,認為“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笨隙ㄗ匀唤缭谙?,人是天地所生。人的思維活動,是以物質的形體、血氣為基礎的,“有血氣,則有心知,有心知,則學以進于神明,一本然也”。在人性論上,反對程朱把人性分為“義理之性”和“氣質之性”,認為“性者,分于陰陽五行以為血氣、心知、品物,區以別焉?!薄把獨?、心知,性之實體也。”并指出“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氣、心知之自然也?!笨隙ㄇ橛侨说淖匀槐拘裕袄硪舱?,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強調“理存乎欲”中,反對“存天理,去人欲”,指出“理”是統治者用以殺人的工具。這具有很大進步意義。但不懂得人的本質,把人性解釋為人的自然情欲,不能正確說明人性的階級內容,陷入了唯心主義。
《孟子字義疏證》在戴震的哲學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對理學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揭露和批判,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初步的啟蒙作用。
上一篇:孟子
下一篇:孟子的文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