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患止于危行言遜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道:危,高峻也;遜,卑順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國家政治清明時,做人應該言談正直,行為端正;當國家政治黑暗時,行為也要端正,但言談要謹慎,避免惹禍上身。
由此看來,“危行”不是指像暴力革命或是以惡對惡的報復行為,而是君子不隨波媚俗的高潔品行。而“言遜”也并不是怯懦,只是為了保持“危行”而采用委婉的、卑順的措辭和表達。因此,“危言”和“言遜”的區別主要在說話的表達方式和態度上。
孔子講這句話,旨在闡述不同時期的“為臣”之道。在古代那種君臣關系嚴厲而又分明的社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規范言行的模式,是非常有遠見的。如今理解“危言”和“言遜”,其意向應該轉向“講求言語表達技巧”這一點上。現代社會是個講求個性解放,倡導自由的社會,是一個需要說的社會。但是,現實如此復雜,什么樣的人都有,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危言危行”是行不通的,通常會讓人碰壁,甚至終生抑郁不得志;“危行言遜”才是規范自身言行、明哲保身的可取之道。
所以,論及為人處世之道的時候,南懷瑾先生一再強調要危行言遜,即言語表達要婉轉、卑順,行為舉止要謹慎、如履薄冰。
眾所周知,“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諸葛亮不僅因其才智謀略而得以被重用,他在言行上的“卑順”和“謹慎”也是他得以為兩朝君主所器重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南先生以能進能退的郭子儀為例,對他的危行言遜,也深表贊同和欽佩。
據史料記載,中唐時期,郭子儀位高權重,功不可沒。但是,也正因此,一直被朝中讒臣視為眼中釘。
郭子儀心里也非常明白,自己功勞越大,奸人就越嫉妒,越容易被人讒害,麻煩就越大。所以他處處謹慎小心,以求保身。
每次代宗給他加官晉爵,他都懇辭再三,實在推辭不掉,才勉強接受,并且對皇恩感激涕零。
廣德二年,代宗要授他“尚書令”一職。郭子儀拒不接受,發自肺腑地說:“臣實在不敢當!當年太宗皇帝即位之前,曾擔任過這個職務,基于對太皇的尊敬,后來幾位先皇從未把這個官銜授給臣子過,皇上您偏愛老臣,實乃老臣的福氣。但是這樣,皇上您就亂了祖上的規矩,老臣不能讓皇上您蒙受這樣的罪名。況且,臣才疏德淺,已累受皇恩,豈敢再受此重封呢?”
代宗一聽,覺得有理,于是也不好強求,只得作罷,另尋獎賞郭子儀的方式。
仔細觀察郭子儀的言行,可見,他是深諳“危行言遜”之道的。因為郭子儀能始終用“危行言遜”為臣、為人、處世,所以他才能做到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不忌,位極人臣而眾不及;所以他才能一生德高望重,備受恩寵和器重,所以他面對眾多讒害能化險為夷。因此,提到郭子儀,南先生總是深表佩服,給予高度的贊揚。
南先生一再提倡,在言行上我們要做到要謹小慎微,但是他所強調的謹小慎微與小氣不同。為此,南先生說:“人謹慎可以,但絕對不能器量窄小。”
這也正是南先生的明智之處。生活中,我們不能因為堅持言行謹慎,實現“危行言遜”而過于謹小慎微。凡事有個度,避免禍患,危行言遜地為人處世,也要把握好度,所謂“過猶不及”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禍從口出。因此,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要謹言慎行。正如古人所說,小心行得萬年船。危行言遜,我們不但不吃虧,而且能如南先生所贊許的郭子儀一樣,一生得志,化險為夷。而危言危行,就可能會得罪人,得罪君子可能是小事,但是得罪了小人,便惹禍上身,甚至難以擺脫了。對于聰明的人來說,這樣的事情是很少甚至不會發生的,因為他們能謹言慎行,做到危行言遜。
生活中,堅持做一個“危行言遜”的人吧,讓禍患在你身上沒有任何下手的機會。
上一篇:規過勸善不強求
下一篇:器量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