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縝
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於糞溷之側。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
——《梁書·儒林傳·范縝》
簡介
范縝(公元450~515年),字子真,南鄉舞陰(今河南沁陽)人,南朝齊、梁時期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家。
人物小記
南朝佛教盛行,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和后來梁國的武帝蕭衍,都積極宣傳佛教,蕭子良曾親自給僧眾送飯送水,蕭衍稱帝后,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為了堅持反對迷信,范縝寫了《神滅論》一書。
范縝《神滅論》問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了不小震動,竟陵王蕭子良找來了全國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說會道的賓客,當面和范縝辯論。他們向范縝提出了許多責難,但都被范縝不慌不忙地駁回。
公開辯論難不倒范縝,蕭子良便派了一個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縝家里,企圖私下收買他。王融對范縝說:“您堅持神不存在的理論,是和名教相違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這樣固執,是不愁做到中書郎這樣的大官的。”聽到企圖以高官厚祿收買他,范縝不由得哈哈大笑,說:“如果我賣論取官的話,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區區一個中書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強,賣論取官我不為!”王融見范縝說得如此決斷,只好灰溜溜地離去。
主要思想
范縝的主要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神滅論》中。《神滅論》的基本思想是“形神相即”、“形質神用”。首先在形神關系問題上,范縝提出“形神相即”論。“即”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在哲學上有“結合”、“涵蘊”、“滲透”等含意。“形神相即”強調了精神與形體不可分離。同時,范縝又斷言“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認為精神必依附于形體而存在,隨形體滅亡而滅亡。范縝反對形神為二、形神可以分離的觀點,這是打破佛教“神不滅”的主要根據,從理論依據上否定佛教的因果報應說。
范縝在佛教國教化的南北朝時期,“盛稱無佛”,堅決反佛,是王充以來最突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可以說是兩漢魏晉以來所有神滅思想的綜合者和發展者。
上一篇:范仲淹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范蠡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