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六國論
北宋·蘇轍
【題解】
蘇轍,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他與父蘇洵、兄蘇軾號稱“三蘇”,并列名于唐宋八大家中,他的文章以策論文最為精彩,本文便是策論文中的代表作,原名《六國》,“論”是后世學者選文時添加上去的。本文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54],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注釋】
[54]六國:指齊、楚、燕、韓、趙、魏。世家:西漢司馬遷所修《史記》體例的一種,主要用于記載諸侯的歷史。
【譯文】
我曾經讀過《史記》中的六國世家,心中感到奇怪的是,當時的諸侯國憑著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兵力,全力以赴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圓千里的秦國,最終竟不能免于滅亡。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入思考,認為一定會有一個能讓六國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不得不責怪當時六國的謀士,他們對禍患考慮得太粗疏,對利害的見識太淺薄,而且不明白天下的形勢。
【原文】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55];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56],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注釋】
[55]郊:與下文“韓、魏之野”的“野”同義,指國土。
[56]塞:阻擋。沖:交通要道。
【譯文】
秦國同各諸侯爭奪天下的地方,不在齊、楚、燕、趙等地,而在韓、魏的國土上;各諸侯同秦國爭奪天下的地方,同樣也不在齊、楚、燕、趙等地,而在韓、魏的國土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像一個人有了心腹大患。韓、魏兩國在地理位置上阻塞著秦國的交通要道,同時還掩蔽著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各國最重要的地方,都比不上韓、魏兩國。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57],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58]?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注釋】
[57]委:放棄,下文中的“委”是對付的意思。區區:形容很小。
[58]折:挫折、屈服。
【譯文】
當初,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曾經主張收服韓國;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曾經主張收服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魏的歸附,就出兵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帶,范雎認為這是值得擔憂的,這樣秦國最顧忌的是什么就顯而易見了。秦國對燕、趙用兵,這對秦國來說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因為要穿越韓、魏的領土而去進攻別國的國都,燕、趙將會在前面抵抗,而韓、魏又會從背后趁機進攻,這是一條危險的道路。然而秦國攻打燕、趙兩國時卻未曾顧慮韓、魏從背后襲擊,這是由于韓、魏已經歸附了秦國。韓、魏兩國是各諸侯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往來其間,這難道是明白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魏兩國,卻去抵擋如虎狼一般強大的秦國,韓、魏兩國怎能不屈服而歸附于秦國呢?韓、魏屈服而歸附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能夠在東方各諸侯國暢行無阻地用兵,而且讓整個天下都遭受戰亂。
【原文】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59]。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60],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注釋】
[59]擯:排斥,棄絕。
[60]疆場:國界。尺寸:形容數量很少。
【譯文】
韓、魏兩國無法獨自抵擋秦國,可是天下的諸侯卻要憑借它來作為他們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以優厚的條件親近韓、魏兩國,從而抗拒秦國。秦國人不敢跨越韓、魏來窺探齊、楚、燕、趙等國,那么,齊、楚、燕、趙等國就能依靠這種局面來保全自己了。以四個沒有戰爭的國家,幫助面對強敵的韓、魏兩國,使韓、魏沒有東邊各國的憂慮,而替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抗秦國。用韓、魏兩國來對付奏國,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生息,并且暗中幫助韓、魏解除患難,這樣就可以應付一切情況,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六國諸侯如果不這樣考慮,卻只貪圖邊境上的點點利益,背棄、毀壞契約,以致自相殘殺。秦國還沒有出兵,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經讓自己陷入困境了,最終讓秦國有了可乘之機,來攻取他們的國家,這難道不令人悲嘆嗎!
【評析】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從天下地理形勢入手,詳細分析當時的形勢和六國先后被殲滅的歷史,圍繞“勢”而選材,評判六國諸侯眼目光短淺,胸無韜略,犯下貪圖小利、自相殘殺的錯誤,以致先后滅亡。
在布局謀篇上,作者從讀《六國》入手,提出中心論點:“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又分別從韓、魏和其他四國兩方面論述,進行正反論證。緊接著,他論述了韓、魏在抗秦圖存中的重要地位,論定了戰國時天下最重要的戰略之地,這兩國是秦國的咽喉,山東諸國的屏障。最后,他指出諸侯國要自立久安,就必須知“天下之勢”。
本文是在宋王朝面臨北方邊境和西夏威脅的形勢下寫的,要求積極抗敵,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金圣嘆曾評價說:“看得透,寫得快。筆如駿馬下坂,云騰風卷而下……”
上一篇:《古文觀止·信陵君救趙論》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蘭亭集序》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