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簡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真宗大中祥符八(1015年)中進士第。先后在西溪和饒州任職,后被調回朝廷,先后任樞密院副使和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時弊的政治措施,但遭到保守派權貴的反對,被排擠貶官。于慶歷五年(1045年)被貶放鄧州,以后又做過杭州、青州知府,在赴潁州任途中病死,謚號文正。
人物小記
范仲淹兩歲喪父,后隨母改嫁到了朱家。年齡稍長,他即辭別母親,往應天府求學。他學習很刻苦,生活過得也很清貧,經常將做好的粥放涼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以此度日。
后來范仲淹考取了進士,做了大官,但他生活依然十分節儉。他吃飯以粗茶淡飯為主,偶吃葷菜。他的俸祿并不少,每年也能省下很多錢,這些錢,他都拿去周濟族中窮人與貧寒的學生。
對于子女,范仲淹也經常向他們灌輸勤儉持家的思想,反對他們奢侈浪費。二兒子純仁要婚娶了,媳婦還沒進門,范仲淹就聽人傳說,媳婦帶來的帳子是用綾羅做成的。范仲淹聽后,極不高興。他對兒子說:“綾羅紡織不易,怎能用來做帳子呢?我家以勤儉著稱,不能因這頂帳,壞了我家門風。你們如果不聽我話,硬將這綾羅帳子帶進了家門,我就在當院把它燒掉。”幾天后,兒媳進門,果然沒帶綾羅帳子。
主要思想
范仲淹自1015年中進士,久居官場,對于北宋的社會矛盾和“積貧積弱”的現象有著深刻的認識,其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行政體制改革的建議、人才管理與經濟管理三個方面。
在治國方面,范仲淹對前朝割據現象有著深刻的認識,由于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于后周殿前都點檢,所以從建立宋朝開始,北宋各個統治者都將地方的兵權、財權、司法權收歸中央;創立由皇帝直接領導的“禁軍”,還擴大科舉范圍等。這就直接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問題的突出。針對這種現狀,范仲淹上書皇帝:
首先要加強行政管理,整頓中書和樞密院、統一中央審核機構各機構的條文。
其次,重視人才管理。
范仲淹提出國家任用人才的幾個標準:
第一,要起用務實的人;
第二,提拔敢于直諫的人;
第三,要用人專長,不求全責備。
在經濟管理方面,范仲淹主張通過發展農業生產的辦法來改善國家的經濟困境。在他的改革建議中,“厚農桑”是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途徑,這包括開溝挖渠、修筑陂塘、救災抗旱、鼓勵稼穡等一整套農業管理措施。
上一篇:蘇軾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范縝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