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
獨處而靜思者非難,居廣而應天下者為難。
——程顥
簡介
程顥(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陽,生于湖北黃陂縣灄源鄉(今屬紅安)。北宋哲學家,理學奠基者。
人物小記
程顥嘉祐年間舉進士后,任鄠縣及上元縣主簿、晉城令,有治績,官至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后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他與先后被貶至洛陽的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相互聯系,繼續反對新法。哲宗即位后,司馬光執政,薦程顥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主要思想
由于程顥和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故他們的學說亦被稱為“洛學”。程顥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題。他說:“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天理”是他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他把“理”作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內容來說,程顥形容它是“生”,謂世界生生不已,充滿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認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稱天道為仁。這就把本來是倫理學上的概念仁抬高為宇宙的本體。
按程顥的說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過陰陽二氣缊化生,產生天地萬物,人只不過是得天地中正之氣。故“人與天地一物也”。因此對于人來說,要學道,首先要認識天地萬物本來就與我一體的這個道理。人能明白這個道理,達到這種精神境界,即為“仁者”。故說“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程顥還提出,自己的心本來沒有內外之分,人的心要像天地一樣,普照萬物;像圣人一樣,情順萬事,無有內外。人們如果知物我本為一體,物即我,我即物,與物無對,忘其內外,就自然不存在心為外物所動的問題。誠能如此,其心就澄然無事。無事則定,定則明,至此就“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就可以進入圣域。程顥所謂“定性”,實即“定心”,這是他求得理想人格的道德修養方法。所以他并不重視觀察外物,認為丸心自有“明覺”,“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具有良知良能,可以憑直覺體會真理。
程顥哲學的主要內容是關于道德修養的學說。他追求所謂渾然一體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過直覺領會,達到所謂物我合一。程顥是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發軔者,他的“識仁”、“定性”,對后來的理學,尤其對陸王心學,影響很大。
上一篇:程頤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管仲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