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休謨
大衛·休謨(DavidHume 1711—1776)英國哲學家、美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著有《人性論》、《美國史》、《我的一生》、 《關于自然宗教的對話》、《自殺》、 《靈魂不死》、 《論審美趣味的標準》、 《論懷疑派》等。
休謨力圖把哲學的精密性引進美學領域,他繼承英國經驗派美學傳統,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探討美學問題,雖然每每陷于自我矛盾之中,但這種探討很有意義。首先在對美的本質問題的認識上,他否認美的客觀性,認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是存在于觀照事物者的心靈里,他說: “幽克立特曾經充分說明了圓的每一性質,但是不曾在任何命題里說到圓的美。理由是明顯的,美并不是圓的一種性質。美不在圓周線上任何一部分上,這圓周線的部分和圓心的距離都是相等的。美只是圓形在人心上所產生的效果,這人心的特殊構造使它可感受這種情感。”正因為美在人的心靈里,因此不同人有不同的審美評價,這個人覺得丑,那個人可能覺得美。事物的美丑取決于人的主觀感受,感受是千差萬別的,因此美也是復雜多變的。休謨意識到美的相對性特點, 但是僅憑主觀感受是沒法解釋美的現象的,因此他同時又承認“事物確有某些屬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適合于產生那些特殊感覺的。”這里他求救于目的論的觀點,企圖彌補理論上的不足。
在說明美感的來源時,他提出效應說和同情說。認為“美有很大一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觀點”,“適宜于使心靈感到快樂和滿足”。由于人的利益要求不同,因此效應也不同,這樣就產生了快感和痛感,快感是美的,痛感則是不美或者丑的,他把快感和痛感看作為美的本質,混淆了美與美感,美感與快感的界限。他還運用心理分析方法,解釋美感是產生于“人心的特殊的構造”,這對后來心理學理論介入美學研究是富有啟發意義的。同情說是效應說的進一步發展。有時效應,功利欲求并不是直接的,但人們照樣也感到滿足和愉快,那是因為人們通過想象、幻想可以置身局內,設身處地分享別人的情感,旁人的利益可以因為同情而被視為自己的利益,使自己也感到滿足,感到美。這就關涉到美感的社會性以及道德感了。比起純粹從形式著眼的美感論者,它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休謨關于審美趣味的論述,對西方美學是很有影響的。他認為審美趣味有一種創造的功能,能夠成為行動的動力。審美趣味的真實標準在于“人類內心結構的原來條件”,健全的心理結構給審美趣味提供真實的標準,這種心理結構是先天的。但他又不否認人們之間審美趣味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人的氣質,在于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的習俗和看法,這里,他又把審美趣味的形成歸結于社會客觀因素。因此休謨在對美學問題的探討中,經常徘徊于主觀論和客觀論之間,常常出現自我理論體系上的矛盾性。他認為趣味的普遍原則是“人性皆同”,之所以出現判斷上的差異除了前面說過的原因之外,還在于存在偏見,或缺乏訓練,或不夠敏感,就是說后天培養對形成審美趣味是有調節作用的。在重視審美趣味的同時,他并不否定審美活動中的理性因素,他說: “理性盡管不是趣味的基本組成部分,對趣味的正確運用卻是不可缺少的指導”。
關于對藝術作品的批評,休謨提出兩條原則,一是把作品放到它的歷史背景中,二是看作品的目的以及達到的程度。這種見解是有借鑒價值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伍爾芙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信息論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