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見之于他的《天說》,這篇哲學論著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的論點反對天命論。劉禹錫發展了這種唯物主義。
——摘自林克《在毛澤東身邊的歲月片斷》
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人物小記
柳宗元4歲時,其父親獨自赴江南為祖父守喪。柳宗元在母親的教導下開始讀書識字。13歲時便以文章轟動京城,成為有名的少年才子。他讀書范圍極為廣泛,這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而且豐富充實了他的思想。同時他還十分關心時事大政。他在21歲時考中進士,五年后正式步入仕途。
以后的每一次官職變動,柳宗元總是隨身帶著自己的書籍,藏書是他最重要的財產。他每次讀書都會非常認真的做筆記、批注,發現問題就及時向別人請教,從不盲從迷信前人。
主要思想
柳宗元為了“救世之謬”,發憤鉆研經史諸學,“讀百家書,上下馳騁”,以“立仁義,稗教化”。他繼承以往的氣說,認為天地未形成前,唯有元氣存在;天地既分之后,元氣則居于天地中間。“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雕陽。”“天”如同草木果蘸等自然物一樣,沒有意志。
柳宗元反對流行的神學天命論思想,謂“古之所以言天者,蓋以愚蚩蚩者耳”。他在荀況“天人之分”的思想基礎上,強調天人“各行不相預,認為人的吉兇禍福,社會的興衰治亂,都非“天”能主宰,“功者自功,禍者自禍”,要變禍為福,是“在我人力”。
柳宗元認為,歷史的發展,既非天意決定,也非圣人的意志所能左右,其決定的因素是“生人之意”,即人民的意愿和物質需求。國家興衰、朝代的更替不取決于天,而取決于人,取決于政治是否清明,他說:“受命不予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他提出了關于“勢”的觀點,即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在他看來,天子分封制度的產生,“非圣人意也,勢也”;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乃是歷史的必然。這是一種進化的歷史觀。柳宗元不反對佛教,認為佛教“往往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他從佛教“有以佐世”的觀點出發,主張“統合儒釋”。
上一篇:楊泉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桑弘羊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