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晏子《晏子春秋》
簡介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嬰,字平仲,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縣)人,謚平,也稱晏子,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于諸侯。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公元前556年,晏子的父親晏弱死后,他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并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說晏子五短身材,“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為齊國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由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人物小記
晏子認為節儉可以養德。他的一生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而把俸祿盡數接濟窮困的親戚和國中的處士。景公多次因晏子的住宅破舊而想給他更換新居:“你的房子靠近市場,周圍環境十分嘈雜,并且現在房子已經很破舊了,換個高大向陽的新房吧!”晏子卻說:“我的房子先人都住下來了,我為什么不可以住呢?不要麻煩管理住宅的官吏了!”
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子出使晉國。景公趁他不在家,拆掉他原來的舊房子,又讓周圍的鄰居搬遷,擴建了晏子的舊宅。等到晏子回國后,新房已經落成。晏子先到王宮拜謝景公的關懷,之后命人拆掉新居,恢復房子原來的樣子,并讓已經搬遷的鄰居重新搬回來,他認為鄰居好比住宅好。
主要思想
晏子的學術思想,以無神論與民本思想最為著名。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景公生病,意欲降罪祝史,他以為不可,進諫說:“如果祝為有益,則詛亦有損。君疏遠輔弼之人,以至忠臣擁塞,言路不通?,F在齊自聊攝以東,姑尤以西,人民不知其數,百姓受苦,咎怨誹謗君上的不知有多少,一國都詛,而兩人祝,雖有善祝,終不能勝一國之詛。而且,史祝如果直情而言,所言的都是君的短處,無異謗君。如果隱匿實情,說君的好話,則是欺騙上帝。上帝如果有靈,則不可以欺,如果不靈,則祝為無益。愿君仔細省察,不要冤殺無辜之人?!本肮犃岁套拥脑?,實行寬政,不久病就好了。晏子明確否定了祝禱的作用,他認為禍福唯人所召,與祝禱無關。
晏子從現實生活出發,以烹飪、奏樂為例,指出了和與同的差別,說明事物矛盾“相承相濟”,并在“和”與“同”的關系問題上發展了史伯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可”與“否”對立統一的觀點,“君所謂可,而有否焉”;“君所謂否,而有可焉”。
上一篇:揚雄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智顗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