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
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馴。
——揚雄
簡介
揚雄(公元前53~公元前18年),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西漢著名哲學家。
人物小記
揚雄自幼喜歡學習,愛讀書。他因為口吃不善于談吐,經常獨自默默沉思,思考的問題往往很精深。他愛好辭賦,崇拜司馬相如,作賦從內容到形式都盡力模仿。他也愛讀屈原的作品,每讀《離騷》,聯想起詩人愛國的投江壯舉,總是熱淚縱橫。一次他寫了一篇《反離騷》投入岷江,以吊屈原。這一時期,揚雄還寫了《廣騷》、《畔牢愁》、《縣邸銘》、《玉佴頌》、《蜀都賦》等辭賦銘頌,初顯才華。
30多歲時,揚雄離開故鄉游歷京師長安,被任命為黃門侍郎。他對諸子百家學說進行深刻研究,推崇孔子,模仿《論語》寫成《法言》,流傳很廣。此外,揚雄還精于天文、數學、歷史,著作《難蓋天八事》對中國天文學有重要貢獻,對渾天說的傳播起了積極的作用。
主要思想
揚雄把“玄”作為他的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認為“玄”是天地的本原,而萬物是天地相互作用的結果。
揚雄認為“玄”兼賅陰陽,天地萬物是對立的統一,對立面相互轉化,相互推移。認為“盛則入衰,窮則更生;有實有虛,流止無常”。又認為,事物的變化表現為因、革交替,“因而循之,與道神之;革而化之,與時宜之。故因梳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馴”。“因”指事物的繼承關系,“革”指事物的創新變革。他認為在繼承過程中有創新,創新過程中又不能離開繼承。
揚雄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肯定人的認識能力,指出“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況于人乎,況于事倫乎”。他認為心能周知萬物,所以心是“神”。揚雄提出修性之說,主張加強道德修養。
揚雄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惡混”的人性論。他所說的“性”,包括“視、聽、言、貌、思”五個方面,而對每個人而言,又有“正”,“邪”兩個方面,既有善的方面,又有惡的方面。凡人之性都是善惡兩方面雜處其間,表現為善或惡,則決定于“學”與“修”。從而提出了“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和“學則正,否則邪”的道德修養論。他說,“學者所以修性也”,主張人之為學,務必及早,應從“其不奸奸、不詐詐”的兒童時代開始。因為這時惡習未染,易于修學。一旦染上惡習之后再修學求正,就難以見效。
上一篇:戴震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晏子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