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于1845年春寫的一份手稿。1888年恩格斯加以整理,作為《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附錄第一次發表。
1845年1月,法國政府在德國反動政府的要求下,把馬克思驅逐出巴黎。于是,馬克思到了布魯塞爾。接著恩格斯也到了布魯塞爾。恩格斯后來在回憶這次會見時寫道:“當我們1845年春天在布魯塞爾再次會見時,馬克思已經……大致完成了發揮他的唯物主義歷史理論的工作,于是我們就著手在各個極為不同的方面詳細制定這些新觀點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就是馬克思當時為著“詳細制定這些新觀點”而寫的筆記。
《提綱》共十一條。文中首先剖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舊唯物主義的區別,指出費爾巴哈和其他舊唯物主義者的主要缺點在于看不到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闡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用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消極的直觀的反映論。《提綱》還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指出,舊唯物主義者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不懂得人在實踐中改變了環境也同時改變了人本身;環境和人的改變,都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還批判了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把人看作是自然人的錯誤,提出人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最后,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又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在這里,馬克思把他的哲學同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對立,歸結為它們的階級基礎和理論出發點的根本對立,鮮明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和實踐性,深刻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的實質。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恩格斯稱它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上一篇:關于蘇聯憲法草案
下一篇: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