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軍事戰略之指揮藝術
毛澤東同志是我黨天才的軍事家,他對于軍事方面有一系列的名言,他說:“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兵民是勝利之本。”“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人民軍隊的建軍宗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民解放軍的三大任務是:“戰斗隊、工作隊”,又是“一支生產軍”,“戰爭的基本原則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圍剿’和反‘圍剿’是中國內戰的主要形式”。他對運動戰的通俗解釋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進攻時說過:“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在抗美援朝時說過:“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的和堅決的反抗。”
一、秋收起義建立革命根據地
1927年“八七”會義后,根據中共中央計劃,毛澤東組織秋收起義,1927年9月29日到達三灣,對工農紅軍實行“三灣改編”,1927年10月27日抵達井岡山茨坪。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分部隊轉移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成立紅軍第四軍。毛澤東總結了紅軍作戰經驗,提出了游擊戰爭十六字基本原則,概括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給中共中央寫的一封報告,名曰《井岡山的斗爭》,他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評價是:“紅軍不走,逐漸向四周發展,前途的希望是很大的。”“紅旗不倒,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詩曰:
羅霄山脈地勢險,紅軍進駐井岡山。
秋收起義農村利,三灣改編紀律緣。
團結各方齊聲喚,重振旗鼓換新天。
敵進我退保實力,敵駐我擾多周旋。
敵疲我打射銳箭,敵退我追要爭先。
三大紀律八注意,高舉紅旗道路寬。
二、中央根據地三次反“圍剿”取勝
1930年冬到1931秋,中共中央根據地,在紅一方面軍毛、朱的指揮下,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第一次反“圍剿”,我軍采取“中間突破”戰術,活捉敵軍師長張輝瓚。第二次反“圍剿”,我軍采取“誘敵深入”方針,連打五次勝仗,根據地擴大。第三次反“圍剿”,我軍采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三戰三捷,殲敵3萬余,紅軍扎根瑞金,恢復蘇維埃政府,根據地擴展到20余個縣,國民黨26路軍在江西寧都起義,引起震動,紅軍越戰越強。詩曰:
“中間突破”戰術靈,五天殲敵千秋名。
二次反“圍”滅敵萬,養精蓄銳斗志增。
誘敵深入打虛弱,連打五勝熱氣升。
三次反“圍”敵起義,三戰三捷紅軍興。
三、遵義重整旗鼓戰略轉移抗日
1933年9月,臨時中共中央博古、李德等推行“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戰術,分兵把口,造成重大傷亡,紅軍于9月下旬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1934年10月10日,由于國民黨重兵推進到中央革命根據地腹地,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1934年12月底,紅軍渡過烏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領遵義。1935年3月,遵義會議改組中央紅軍機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的領導地位,紅軍重整旗鼓、振奮精神、開展機動靈活的運動戰。四渡赤水,五月渡金沙江,過鐵索搶占瀘定橋,占領瀘定城,翻越終年積雪雪山,強行泥地沼澤,突破甘南天險臘子口,翻過六盤山,行程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紅軍以堅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勝利。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指出:“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在中國的統治,取得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保持中國的獨立與領土的完整。”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詩曰:
堡壘戰術傷亡大,紅軍撤離戰略明。
重整旗鼓指揮換,機動靈活戰斗聲。
四渡赤水風光景,搶渡沙江轉移贏。
漢彝一家唱和睦,瀘定橋頭走鐵繩。
翻越雪山泥地勝,沖破阻力春水生。
越障天險臘子口,艱辛跨越六盤山。
歷史壯舉英雄志,堅定信念抗日行。
四、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
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了《論持久戰》的講演,他總結了十個月來抗日戰爭的經驗,回答了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之不妥。他預測了持久戰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425頁)第一階段主要是運動戰,游擊戰和陣地戰輔之;第二階段主要是游擊戰,運動戰輔之;第三階段主要是運動戰,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他認為:“抗日戰爭是整個處于內線作戰的地位的;主力軍在內線,游擊隊在外線,形成夾攻敵人的奇觀。”(同上書,第434頁)“戰爭的基本要求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同上書,第460頁)只要實現全民族抗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同上書,第477頁)詩曰:
分析敵我優劣勢,日敗我勝光明傳。
三個階段長遠計,防御在先反攻宣。
運動游擊內外線,保存自己滅敵緣。
全民抗戰百姓煉,持久取勝中國天。
五、運動、速決、殲敵軍
1936年12月,毛澤東總結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并在陜北紅軍大學作過講演。他首先界定了戰略學和戰術學的概念,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略學的作務。研究帶局部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役學和戰術學的任務。”(《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72頁)他深刻指出:中國內戰的主要形式是“圍剿”和反“圍剿”(同上書,第191頁)。在沒有兵力,沒有彈藥補充的情況下,采取運動戰戰略,是合適的。運動戰的通俗解釋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同上書,第228~230頁)在論述“速決戰”時,他指出:“戰略的持久戰,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這是一件事的兩方面,這是國內戰爭的兩個同時并重的原則。”(同上書,第233頁)在論述“殲滅戰”時,他指出:“殲滅戰和集中優勢兵力,采取包圍迂回戰術,同一意義。”(同上書,第237頁)詩曰:
兵力彈藥不充分,流動運動殲敵兵。
打贏就打對我利,打不贏走弦歌聲。
戰略防御保實力,戰略進攻打弧丁。
戰略持久從長計,戰役速決士氣升。
圍城打援速決戰,包圍迂回力量增。
集中優勢強力制,速決制勝春水生。
六、解放戰爭時期軍事十項原則
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楊家溝召開干部會議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這個報告是整個打倒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帶綱領性的文件。當時中國革命形勢,正如毛澤東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243頁)
自1946年7月至1947年11月為止,共打死、打傷、俘虜了蔣介石正規軍和非正規軍169萬人,其中打死和打傷的有64萬人,俘虜的有105萬人。毛澤東指出:解放戰爭已“轉入了進攻”階段。他總結了十大軍事原則,現簡化寫在下面: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②先取小、中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③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④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力求全殲;⑤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⑥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⑦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注重防疲勞戰術和連續作戰的作風;⑧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⑨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⑩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
報告指出了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光明前景,“只要我們能夠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信任群眾,緊緊地和群眾一道,并領導他們前進……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曙光就在前面”。詩曰:
先打分散孤立敵,后打集中強大兵。
先取鄉村小城好,后取堡壘大府城。
殲滅敵軍有生力,反復多次爭奪生。
集中優勢風雷勁,力求全殲豐滿盈。
百倍準備把握幸,勝利在握歡快迎。
不怕犧牲連續戰,發揮勇敢戰斗風。
運動戰中得芳景,陣地攻擊奪全旌。
尋找薄弱奪取勁,相機行事熱度升。
俘敵繳器豐收慶,壯大我軍鑼鼓聲。
戰役間隙休整態,不讓敵喘萬里征。
七、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東北人民解放軍在遼寧省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所進行的一次巨大的戰役,殲滅敵人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共154萬余人。毛澤東同志在給林彪、羅榮桓的電報中,提出了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預測了“我們準備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可能性。遼沈戰役的勝利,為我黨我軍解放東北全境,并為解放平津和全華北準備了前提,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全國勝利的到來。毛澤東指出:“戰役部署指揮的適當,作戰休息調節的適當,是決定性關鍵。”“為了殲滅敵人……而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使敵互相孤立,攻殲取勝比較確實可靠。”“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遼沈整體戰役是采取“孤立敵人”和“攻殲取勝”的戰略戰術而取勝的。(《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337~1340頁)詩曰:
五年打倒反動派,全軍動員鼓氣重。
戰役適當整體利,殲敵主力炮聲隆。
孤立春沈敵軍恐,攻殲取勝百川東。
七天克錦兵智勇,勝利在握建大功。
八、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三個有決定意義的最大戰役之一。是由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和華東、中原的地方部隊共同進行的,共殲敵555000多人。勝利比預期更快更大。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處在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即宣告“引退”,南京反動統治集團從此陷入土崩瓦解之狀態。整個戰役以徐州為中心。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是: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集中兵力殲滅黃伯韜兵團,擊斃黃伯韜,完成中間突破;第二階段是攻濟打援,生俘黃維;第三階段是在淮陰、淮安一帶作戰,攻擊、打援、箝制三項戰術并舉,生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等待秋季渡江作戰。(《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355~1356頁)詩曰:
集中兵力殲伯韜,中間突破戰新安。
三階段戰兩淮演,箝制敵軍圍殲歡。
徐州中心射弓弦,攻濟打援奪江山。
追敵江邊勇舞劍,百萬雄師進家園。
九、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兵團共同進行的。是從1948年12月上旬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開始的,我軍神速地包圍了北京、天津、張家口、新保安、塘沽等五個據點,同年12月22日圍殲了新保安之敵,二十余萬守敵,完全陷于絕境,傅作義將軍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1月31日我軍進入北平。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了52萬多國民黨軍。毛澤東關于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主要是:①首先包圍天津、塘沽、蘆臺、唐山諸點;②作戰基本原則是圍而不打、隔而不圍、各個殲敵;③不使敵人向青島逃跑;④攻擊次序是:第一塘蘆區,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區,第四天津、張家口兩區,最后北平區。毛澤東同志于1948年12月30日為新華社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中深刻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的勝利,……都完全沒有爭論了。”“幾千年以來的封建壓迫,一百年以來的帝國主義壓迫,將在我們的奮斗中徹底地推翻掉。”(《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367~1370頁,第1377~1385頁)詩曰:
首先包圍津塘唐,殲敵保安全局神。
圍而不打隔斷敵,隔而不圍防逃軍。
揮師入關林羅聶,震驚敵兵士氣沉。
逐一殲滅波浪滾,兵貴神速萬象春。
十、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1950年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了三八線,當天金日成請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轉達他給毛澤東的信,要求中國給予軍事支援。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3年9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對抗美援朝戰爭作了總結,指出:“我們是不是侵略別人呢?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來了,我們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倒底。中國人民有這么一條:和平是贊稱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干。我們有人民的支持。”(《軍事統帥毛澤東》,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414頁)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經歷了五個戰役:第一戰役(1950.10.25—11.5)粉碎了聯合國軍在感恩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計劃,初步穩定戰局。第二戰役(1950.11.25—12.24)收復平壤,敵人被全部趕到三八線以南。第三戰役(1950.12.31—1951.1.8)把敵軍打退到三七附近地區。第四戰役(1951.1.28—4.21)把敵軍阻止在三八線附近地區。第五戰役(1951.4.22—6.10)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僅第五次戰役共殲敵8.2萬余人。
毛澤東同志以電報的形式對戰局作過許多指示。例如:“先殲偽軍后打美英軍。”(1950.10.26)“先殲滅敵人幾個團,逐步擴大,殲滅更多敵,穩定人心,使我軍站穩腳跟。”(1950.10.26)“圍而不殲,誘敵來援。”(1950.12.3)“多打小規模的殲滅仗,削弱敵人,降低敵人士氣。”(1951.6)“爭取停,準備拖,而軍隊方面則應做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談,不要松勁。”(以上參見《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第298~517頁)
我軍采取“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談判方針,終于在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進行了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字。詩曰:
抗美援朝雄赳赳,保家衛國氣昂昂。
打防御戰摸敵意,穩定戰局志堅剛。
先殲偽軍后打美,先殲敵營我逐強。
圍而不殲誘敵救,削弱敵人使敵慌。
長期打算反速決,堅固陣地易擴張。
邊打邊談不松勁,以打促談取勝神。
十一、炮擊金門遏制美帝侵臺
長期以來,我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受阻。1957年12月起,美國縱容蔣介石對大陸騷擾破壞,使臺海局勢緊張。我方決心發動炮擊金門,迫使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走,挫敗美國搞“一中一臺”的陰謀。到1958年夏,金門、馬祖的國民黨軍達到十萬人之多。1958年7月14日后,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抓住時機,果斷地作出炮擊金門的決策。
1958年8月23日下午5點30分,我方炮擊金門,震動了全世界。蔣介石和美帝慌了手腳,美軍急調第七艦隊和第六艦隊來臺海。屆時,我方動用459門大炮,80余艘艦艇和200余架飛機,發射炮彈近3萬發。炮擊兩個多小時,擊斃擊傷國民黨官兵600余人,兩名美軍顧問喪生,設施摧毀,通訊系統嚴重破壞,擊沉大型坦克登陸艦,重創“中海”號大型運輸艦,嚴密封鎖金門。1958年10月6日,我方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指出:“臺、澎、金、馬是中國領土。”1958年10月13日,毛澤東起草一項命令,指出:“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抗航,立即開炮。”炮擊金門,是毛澤東運用政治斗爭、軍事斗爭、外交斗爭為一體的一次重大斗爭行動,對確保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傳》(四),中央文獻出版社,第1811~1849頁)詩曰:
濃煙烈焰淹金門,介石慌忙何處尋。
騷擾破壞我吃緊,利用矛盾挫美軍。
針鋒相對文武衛,先禮后兵果斷親。
炮擊艦艇飛機上,發炮三萬敵方昏。
中國內務自作主,一個中國堅定音。
政治軍事外交問,國家主權人民尊。
十二、結語
自1927年夏國民黨叛變革命開展反人民的戰爭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建立紅軍武裝、建立革命根據地、農民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忠實的同盟軍、中國國內戰爭是以反“圍剿”戰勝“圍剿”等問題的重要性。毛澤東總結了紅軍的作戰經驗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
紅軍的政治方向和紅軍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毛澤東在1929年12月,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上所寫決議一文,有明確的結論。總結了紅軍的任務是:“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設革命政權”,這個決議的精神,在指導紅軍在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中不斷地發展和創造。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陜北紅軍大學作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講演,他首先界定了什么是戰略學?什么是戰術學?指出:“戰略的持久戰,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這是一件事的兩方面。”“在沒有廣大兵力,沒有彈藥補充”的情況下,采取運動戰是適宜的。
日軍侵略中國后,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矛盾。1937年5月,中共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毛澤東作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的報告,明確提出,要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努力,發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指出:“抗日救國的總參謀部的職務,共產黨是責無旁貸和義不容辭的。”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是:“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
1945年到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在1948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一文中,提出了無產階級的革命策略,我黨與蔣介石的斗爭是中國的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定勝敗的斗爭。到1948年11月12日,毛澤東指出: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人民解放軍在質量、數量上已經占有優勢。到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中指出:“幾千年以來封建壓迫,一百年以來的帝國主義壓迫,將在我們的奮斗中徹底地推翻掉。”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是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的。
2011年5月30日
上一篇:文藝創作及詩詞藝術特征
下一篇: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