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美學、藝術和詩歌之關系,重點涉及詩歌藝術的主要方面,論述中華詩詞的藝術魅力和藝術特征。
美學審美,藝術人性。文學詩歌,傳播感情。
詩歌易唱,動聽和美。中華詩詞,藝術大美。
三經三緯,情言聲義。形象思維,解說世界。
意象意境,主客和貴。言志抒情,和律出美。
齊美生輝,心聲融會。愛國奮斗,自信雄偉。
認識教育,凈化諧美。以詩教人,興觀群怨。
興感聚情,詩群嘉惠。觀風吐真,精神宏偉。
美感靈感,情感詩匯。創作構思,寫真秀慧。
人化自然,藝術文繪。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一、美學、藝術、文學、詩歌是相連的
美學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美學理論集中在道德、模仿自然、審美藝術等三方面的問題上。西方美學理論的中心問題是討論美對于人類生活的價值問題。進入20世紀30年代,中國多數美學家把審美與情感作為藝術的特性來探討。人類的美感,通常有兩種,一種為優雅之美,另一種為崇高之美。自然與生活均是藝術之源泉,藝術美高于自然美。繪畫、雕塑、陶器品、建筑等是造形藝術;音樂、詩歌等是抽象藝術,或叫想象性藝術。藝術是人類文化創造生活之一部分,是人性中一種最原始、最普通、最自然的需要。藝術家描寫世間萬物,都是一種想象性藝術。文學給人們美的感受,美的藝術引起讀者的興趣,從而產生人生對美的追求。文學作品是美的和道德的。好的詩歌能夠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心靈人格。美育叫人創造藝術、欣賞藝術,豐富人生之興趣。《論語》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古代人就很重視詩教和美感教育,通過學詩,怡情養性,陶冶內心之和諧。美學、藝術、文學、詩歌是通過人的情感相連系在一起的。
二、藝術是人類精神的結晶
從人類之祖始,藝術就與人類共存了。歌舞、音樂、繪畫、詩歌、建筑逐漸進入人類的藝術領域。中國傳統將詩、文、書、畫等都列入人類的藝術范疇。而文學是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書法為中國特有的高級藝術,書法以抽象之筆墨表現人格風度和情感。中國書法藝術閃耀著人工和天然的合一,富有美學內涵與和諧文質。進入20世紀,隨著中國民族解放、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展,藝術對于民眾的重要作用開始顯現,藝術家們在討論藝術是什么、藝術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
古代西方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是模仿自然。”進入現代,藝術是人類文化創造生活之一部分,藝術為人類精神之結晶。“藝術是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感情傳達給別人。”(托爾斯泰)“藝術本是民族精神的表現。”(倪貽德《西畫論叢續集》,1939年)“藝術原為藝術家獨立創造之精神產物。”(潘天壽《論畫殘稿》,1935年)“文藝,是人民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高尚之藝術,能使人的心靈感悟達至善、至美之境地。藝術的特征是美。藝術的功能是實現人類的美的價值和生命的價值。藝術表達人類對生活的美的欲望;藝術在人類文化雨露之下成長、發展。
三、文學是語言、形象、情思構成的人性藝術
文學是以語言為手段構成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傳達人類情思的藝術。文學是用言語的技巧以傳播感情思想而組織社會的藝術。“文學是生命底反映。”(郭沫若《生命底文學》)“文學就是表現這基本的人性的藝術。”(魯迅《“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文藝的基本出發點是愛,是人類之愛。”(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文學大師們從各個角度給予文學的藝術表述。
四、詩歌是感情語言的藝術
詩歌是人類最早創作的文學作品。詩歌起源于勞動和宗教。魯迅1924年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指出:“詩歌起于勞動和宗教。其一,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其二,是因為原始民族對于神明,漸因畏懼而生敬仰,于是歌頌有威靈,贊嘆其功烈,也就成了詩歌的起源。”原始社會,詩歌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而產生,而后又獨立出來。抒情是詩歌的基本功能,簡煉語言、韻律組成的詩歌產生了美感,形象寓于人腦之中,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幾千年來,中華格律詩詞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表現出特有氣質、氣度、氣派,不斷發揚,為民高歌。詩體出現或豪放,或婉約,或質樸,內容各異,形式多樣,展現出自然美、生活美、心靈美。中華詩詞傳承著高昂的民族精神,諸如自強高潔的情操,樂山好水的情愫,憂國憂民的情懷,蘊藏在一部部文學經典之中。
詩歌的藝術特征是:飽含思想感情、韻律、節奏、動聽、唯美的藝術。“詩是語言的藝術”“藝術的語言,是飽含情緒的語言,是飽含思想的語言。”“詩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詩的音節,就是生活的拍節。”(艾青《詩論》,1938年)“詩人是語言的藝術家,詩人的財富是語言。”(艾青)“詩須有形式,要易記、易懂、易唱、動聽。”(魯迅《給蔡斐君》,1935年)“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郭沫若《論節奏》,1925年)“詩可以從華麗找到唯美的結論,……缺少美,不成詩。”(沈從文《論郭沫若》,1932年)“節奏與旋律是情感與理性之間的調節,是一種奔放與約束之間的協調。”(艾青《詩論》,1938年)這是文學家們對于詩歌的審美的評價和特定的涵義。
五、古代詩人對詩歌的理論概括
《詩經》以風雅頌、賦比興為詩歌的創作基本理論。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1926年)中解釋了《詩經》理論。他說:“《尚書》有六體,《詩經》則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風雅頌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庭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是為《詩》之三經。賦比興以體制言:賦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興者托物興辭也。是為《詩》之三緯。”
唐代詩人白居易對詩詞作品總結了情、言、聲、義的核心要求,這是對詩歌的藝術美的深刻分析。他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1939年6月30日,艾青在《詩的散步》中做了解釋。“情”是一切思想、情感的活動,靈感作為寫詩的出發點,故叫作“根”。“言”是指一切語言文字,歸納為“苗”。“聲”是文字和語言所含有的美。音節、旋律、韻律是美的外衣,詩有自己的美的外形,這外形叫作“華”。“義”是詩人的詩作感染給讀者,潛移默化產生社會效應,這叫作“實”。這個創作詩歌的要求,在詩人中產生共鳴,被認為是創作詩詞應思考的美學要求。
六、用形象思維去觀察世界、理解世界和解說世界
詩人創作的第一步是形象。形象是文學藝術的開始。詩人形象塑造的過程,就是認識世界的過程。通過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通過形象增強藝術的感染力。詩歌的形象性,就是“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使原來感覺不到的東西,感覺到,看得見,聞得著。”(艾青《詩論》)如借助于泰山的宏偉形象抒發雄心壯志的言志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此時,杜甫24歲,他的人生正是光芒四射之時,此詩通過望岳主題,決心要登上泰山峰頂,而俯瞰山岳之渺小。如通過愛慈母的形象寫出報恩之情懷,情意感人肺腑之詩篇。“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全詩托興慈母之深情和游子之思親,襯出“游子”“小草”“慈母”“春天”,歌頌母愛之偉大,唱出游子之感情。如借涕淚、滿衣裳、收卷詩書來表達國泰民安之感情,詩人到了歡喜若狂的地步。寫道“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安史之亂”,八年終于平息。杜甫忽得消息,感情明快,“喜欲狂”的感情色彩,使詩人詩興大作,形象鮮活,內心喜悅,興奮異常,藝術美美,回鄉之心甚切。如映出晚景和時光的消失,感慨對人生的深刻認識的詩篇。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詩人留戀美景,卻逢晚唐的衰敗,說出了他的抱負未得施展。如以夸張、浪漫的風格,形象化思維觀察自然界奇景,廬山瀑布壯美,飛流直下,夸張地把人間瀑布與天上銀河連接在一起,李白寫出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詩篇(李白《望廬山瀑布》)。如借助于伐木聲、鳥鳴聲的形象思維,尋找伙伴友情之詩。“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伐木》)
詩的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意念與客觀世界物象碰撞的產物。“意象是具體化了感覺。”(艾青《詩論》)“意象是個別事物在心中所下的圖影。”(朱光潛《詩的意象與情趣》)意象是“人腦對事物的空間形象和大小的信息所做的加工和描繪”(《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意象傳達出經詩人情感化的事物形態和特性。意象的組合就形成了詩的意境。意象是人的主觀因素;物象則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詩人借大海、明月、天涯等寄托情感,寫出了以景托情、感情深入、語言明快、詩味綿長的象征性意象的詩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詩人寫詩背景正是被貶官荊州之時,表明他對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意境開闊。借助身居深谷之人,表述高潔品格之詩。如“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在山泉水清,出水泉水濁。”(杜甫《佳人》)此為詩人棄官由華州西入天水之時所作,借“佳人”“良家子”的形象,寫出情感之作。《月下獨酌》是一首浪漫色彩、構思奇特、想象豐富的美感抒情詩,月、身、影形成意象中之人化三人,唱歌、起舞,熱鬧非凡,借形象,是友人,相會在云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月下獨酌》)月光、詩人、影子相聚“云漢”,結伴同游,這是多么豪放又浪漫的詩歌風格啊!《獨坐敬亭山》是李白一首孤獨僻靜的意境詩篇,全詩通過眾鳥、孤云、山川等意象寫出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和為人的孤傲氣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即是詩人的心境寫照。
詩的意境,是詩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融合的藝術境界。景物與感情的結合,就形成了意境。創作詩詞時,確定主題,就是意;收集題材,就是“境”。“意”和“境”相融合就形成意境。詩人從心靈映射自然界山川水秀等物境,將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則構成為藝術的“意境”。“意境是詩人對情景的感興;是詩人的心與客觀世界的契合。”(艾青《詩論》)“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胡應麟《詩藪》)“藝術境界主于美。”(宗白華《藝境》)“詩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須有我,都必須為自我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朱光潛《詩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意境之美是詩人共同追求的目標,意境創造成功與否是評價詩歌的重要標準。創作詩歌,詩人常把山峰比為有靈性、生氣、生命的東西,主觀覺得它與自己的心靈相通。這就是“即景生情”,美學家稱為“移情作用”。“春風桃李”“秋雨梧桐”就是詩人筆下的景象。用形象來表情達意是構成詩歌情韻的基本方法。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此曲是概括意象較多的一首,用樹木、藤蔓、烏鴉、小橋、小溪、人、古道、瘦馬、夕陽等九個意象構成了詩的意蘊,描述游子奔向天涯的黃昏景象,景物與詩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意象。寄情于景,詩境依賴意象為詩性灌注生氣。如“梅青柏翠筍新生,花吐清香鳥有色。”(蘇建華《游筑竹寺》)這是一首地域特色的山水詩。寫出了梅、柏、筍、花、鳥等自然風光,投射了作者的意境。如“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春思》)這是一首寄托思妻之情的浪漫色彩詩。詩人用春草、綠枝等自然界春色景象與思念妻子之情融合在一起,吐出人生真情。
愛國是人們對待國家的基本觀念。愛國是人的一種天性。愛國從平凡小事做起。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愛國是中國人的最高尚的道德追求。愛國表達出詩言志是基本導向。每一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唐人王昌齡在《從軍行·其四》寫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詩句。現代革命先烈不怕犧牲,為國獻軀寫下了許愛國詩篇。“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滿天風雪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楊超)當代人有“秀國旗合影,為祖國點贊”的愛國詩篇。今日航天人,為飛天攬月實現夢想而自豪,為振興中華實踐愛國自覺行動。
詩的節奏,反映詩的特征。它是詩歌語言的押韻、聲調和修辭的綜合反映。運用語言有規律的運動是詩的特色;有節奏是為了唱吟的需要;有韻律、有節奏、易動聽,是一種美感;有節奏是詩的生命。“節奏之于詩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郭沫若《論節奏》,1925年)律詩的詩句要求一韻到底,押韻的作用使詩句有節奏感,朗誦起來悅耳動聽,節奏明快。詩的節奏主要靠押韻和整齊的語言形式來實現。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是對月思鄉動人美感之詩篇,“明月光,地上霜,思故鄉”相互押韻,加強了詩的節奏感,美感也就隨之而來。
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這是一首春天美景之詩,意蘊自然,生機盎然,“不覺曉,聞啼鳥,知多少”吟誦出詩的節奏感,語言明暢,朗誦上口,生氣誘人。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這是一首因“安史之亂”杜甫被叛軍俘虜至長安,國破盼春天來臨之詩。“山河在,草木深,鳥驚心,抵萬金”,加強了詩的節奏感,把“山河”“草木”家鄉之境和“家”“書”“急”送親人的迫切之心形容無遺。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這是一幅極妙的雪景圖,把詩人的孤傲不屈的生命感慨閃現出來。“絕”“滅”“雪”道出“笠翁”堅忍不拔的形象,詩的節奏感得到鮮明的夸張,在雪中倔強而出。
七、中華詩詞散發出言志、抒情、和律的藝術魅力
中華詩詞的藝術美,早在《尚書·堯典》中已有理論概括:“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論,神人以和。”后來《詩·大序》對詩言志、動情、永歌、舞之的藝術美又進一步作了解釋,說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志、情、形、歌舞融為一體,把審美、心靈、詩歌、音樂、和律等核心要素反映在中華詩詞特定的藝術魅力中。詩言志,志如何表達,“感物而動,乃呼為志”。創作詩詞抓住“志”“情”與“物”的結合,人的主觀與物的客觀相結合,觀察客觀世界的喜、怒、哀、樂,社會的歌頌與怨刺等,把藝術審美、心靈之美、動情之美、和諧之美、節奏之美、韻律之美,真實和形象化的感言于詩詞之中。藝術的魅力就是藝術的審美力和感染力,使人們通過吟詩得到情感的凈化,心靈的啟迪,自覺選擇正確價值觀,準確把握社會生活和光榮使命,實現中國復興夢。
八、中華詩詞的藝術特征
馬凱在2011年9月7日中華詩詞研究院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詩詞以漢字為載體,借助于漢字方塊、獨體、單音、四聲的獨特優勢,按照符合美學規律的格律規則,形成了同時兼有均齊美、節奏美、音樂美、對稱美和簡潔美的大美詩體。幾千年來,按照這種大美的形式,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創造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光輝詩篇,……是世界上許多以拼音文字為載體的詩歌難以比擬的。”
中華詩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具備什么藝術特征呢?馬凱在2010年9月9日《再談格律詩的“求正容變”》一文中總結出了五大特征:一是篇有定句,二是句有定字,三是字有定聲(一句中平仄相同,一聯間平仄相對,兩聯間平仄相黏),四是韻有定位(詩句押韻,一韻到底),五是律有定對(句句對仗,詞性、語法、節奏、聲調、語意相對應)。中華詩詞追求形式美,給人以藝術美感,讀完一首詩,即可感受到五大美感:即均齊美(每句排列整齊,不多不少)、節奏美(平仄有規律變化,吟誦和諧悅耳)、音樂美(聲調、押韻給配樂帶來美感,好吟誦又好記憶)、對稱美(每句對稱,順口賞心)、簡潔美(煉字、煉句、煉意,語言簡潔,表達情感多彩)。從而達到藝術的本質是追求美的目的。
中華詩詞的藝術美源自于所營造的審美意象;源自于對天人關系的根本認識,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源自于人的心靈感動,通過對宇宙萬象的描寫來傳達詩人內在的心聲,以“比興”方法,通過外在的物象描寫出詩人的內心世界,又通過文字而構成意象,用意象傳遞美的境界和思想情感。是用“人化自然”的思維方式,表達詩意。這就是中華詩詞的美學基本特征。
九、詩歌的社會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
詩歌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具有社會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古人《毛詩序》對文學功能的評價是:“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文學家魯迅考察文藝的社會功能指出:“文學是國民精神所發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光。”詩歌傳播的本質是反映社會生活,升華精神世界,提升道德觀念,教育感化作用,提升認識水平,審美凈化心靈等。詩歌通過審美,形象和生動地認識客觀世界,從而感化人們的靈魂。客觀世界包括人類社會、自然界。蘇軾的《水調歌頭》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美人千里、把酒問天的生動畫卷,展開了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是一首藝術美的詩詞。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情景交融形成藝術高潮,構成美之意境,讓人思考回味!詩歌的教育功能,孔子在《論語》中說得頗為深刻,他寫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主張“興于詩”,強調《詩經》三百的教育作用。“可以興”,是指“興”是心靈的解放,興感動之力量,凝聚感情,引導人們走上正道。感物起興,表達創作欲望和調動讀者興趣。如《詩經·碩鼠》就是一首抨擊貪官污吏、同情黎民百姓的好詩。“可以觀”指“觀風俗之盛衰。”(鄭玄注)觀詩歌對世界的認識,觀讀者讀詩引發的共鳴。后來《漢書·藝文志》解釋說:“……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采詩以補察時政》中評論詩歌的國風、王政、人情所起到的正面認識作用。寫道:“故國風之盛衰,由斯而見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聞也;人情之哀樂,由斯而知也。”“可以群”,讓群眾在學詩中認識審美教育。“可以怨”,怨是表達人的不滿情緒,吐出真言,讓人們在和諧社會中,“立于禮”“講道義”“成于樂”,洋溢著美好的精神世界。這是詩詞評論家解釋的詩歌認識作用。詩詞引導讀者激起詩情,認識時代、政治風尚和人民的喜怒哀樂之實況,傳承中華文化精神,從而認識客觀世界。中華詩詞具有頌揚美好,抨擊丑惡、情景交融、喚起心靈、傳遞美感、感人肺腑等多方面作用。在繼承與創新中發揚光大,在詩詞的百花園里繁榮與發展,前景美好,永無止境。
2012年中華詩詞學會召開了一次全國詩教工作會議,本著“以詩教人”的宗旨,強調詩中蘊含著道德、意志、情感、審美的力量,強調詩教工作走進校園的重要意義。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國共有“詩詞之市(州)”11個,“詩詞之鄉”96個,“詩教先進單位”89個,推進了當代中華詩教工作的健康發展。會議總結了詩教工作在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作用。
詩歌的審美功能,它以抒情為基本特色,通過情感傳達,實現審美評價,升華人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感染人去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影響社會生活走向美好正道,增強道德的教化作用,火光萬丈,燈火輝煌。高舉火炬,鼓舞人們的斗志,向黑暗斗爭,揚豪情正氣。許多革命先烈的詩歌正反映了精神審美之火花,燃燒出心靈的豪氣,唱出了“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氣概。
十、詩歌創作的藝術特點
詩歌的創作主要涉及詩的形象、詩的想象、詩的構思等方面。什么是詩的形象?就是人所能感覺到的物質形態與特征。詩歌作品通過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什么是詩的想象?想象是人的新舊經驗的綜合,進而營造一個能夠完美表現主題的典型環境,并展現出認識世界的面貌。什么是詩的構思?就是人類對社會和自然認識的詩化。構思要抓住提煉主題、寫真感實、把握時代、升華典型等四個要素。提煉主題,就是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寫真感實是為了表達人們的真情。如“鴉片戰爭怒吼音,臺灣割讓銘記心。八國聯軍屈辱醒,人民共和萬象春。改革開放宏偉氣,兩個百年億民奔。世界精彩龍人起,天時地利人和軍。”這是生活感悟,寫真抒情,時代潮流,無堅不摧。把握時代脈搏,詩吟時代聲音。如“對內搞活火焰高,對外開放財源飄。改革發展人氣好,富裕幸福民歡潮。”“光芒四射震天端,神十飛天億眾歡。丹心似火映日月,斗志如虹寫偉篇。”“國際視野群星昂,中國情懷醉夢鄉。開放留學春雷響,歸國創業潮水漲。”展現出21世紀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富裕幸福的圖景和強國大夢。升華典型,詩人情懷,會寫出“實事求是實踐喚,百年建設現代篇”的詩作,把中華復興的宏偉圖景轉化為自信奮斗的力量。“最偉大的詩人,永遠是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最忠實的代言人;最高的藝術品,永遠是產生它的時代的情感、風尚、趣味等最真實的記錄。”(艾青《詩與時代》)詩的形象、詩的感悟、詩的升華,讓人們的抒情和言志上升到美好的藝術境界。
詩的情景,表達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詩性語言。“詩寓情志,于景于事,表達于語文。”(朱光潛《研究詩歌的方法》)“詩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朱光潛《詩論》)如“中國世紀中心音,創造美好歡快奔。龍人經濟展奇跡,世界聚焦華夏新。”“藍天碧海創一流,攻堅克難智勇謀。高空敢上國之秀,牢記使命勝戰留。”觸景生情,親眼看到“華夏”“財富”,“藍天”“雄鷹”等世界一流水平之景象,發出了“龍人情,華夏新;藍天飛,智勇謀;高空上,戰勝留”的詩性感慨,讓眾人回味。
有一批老革命家,他們是開國之勛,又是創作中華詩詞的老手,他們寫下了一批有水平、有風骨、有豪氣的詩篇。如“豪氣貫日月,英風動大地。萬古千秋業,天下為公器。先圣未能比,后賢乏斯味。若無大手筆,誰堪創世紀?”(陳毅)“昔上井岡山,使命得搖籃。千流歸大海,奔騰涌巨瀾。風雪興未艾,快馬再加鞭。全黨團結緊,險峰敢登攀。”(朱德)“神州九億爭飛躍,衛星電逝吳剛愕。吳剛愕,九天月攬,五洋鱉捉。”(葉劍英《憶秦娥》)他們寫出了“創世紀,攀險峰,攬九天”的豪邁正氣。他們以開闊的胸懷,革命的豪氣,實干的風格,吟出了他們的詩化語言,感動了革命大眾,群策群力,建立新中國,全民新崛起,攀登新高峰,要做革命人,改革發展快,復興新中華。
十一、結語
詩詞言志,抒情和歡。
情義風韻,雄渾詩篇。
人性大氣,豪邁語喧。
認識教育,審美樂天。
人民喉舌,振興夢圓。
2015年1月10日
上一篇:中華詩詞從復興走向繁榮
下一篇:中國奧運健兒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