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成大
【原文】:
會稽太守參政魏公,作望海亭于臥龍之巔,率其屬為歌詩以落成,錄與書來,且使賦之。余謹掇其膏馥之余,擬賦一首以寄,后日獲從杖屨,其上于山川之神,尚有舊焉。其辭曰:
諸侯之客,有來自東,而姹(chà)會稽之游者,曰:“佳乎麗哉!越之為邦也。縈山帶湖,樓觀相望;背臥龍而崛起,煥丹碧之翚翔。躋攀下臨,顧瞻無旁;平疇蔚以稚綠,喬木森其老蒼;淙萬壑之春聲,寫千巖之秋光;朝霞暝霏,扶疏微茫。望山河之故墟,吊草木之余社。夏后萬國之朝,勾踐百戰之野;興亡梗概,猶有存者。至于流觴泛雪,高人之舊事;浣紗采蓮,游女之遺跡。郁溪山之如畫,尚仿佛其可識;訪故老以問訊,興慨嘆于疇昔。是為游覽之大略,而蓬萊觀風之所得。
雖然,士固多感,而況于對景以懷古,撫事而凝情。往往使人魂斷意折,酒淡而歌不平。故麗則麗矣,而未擅乎登臨之勝也。
若夫浩蕩軒豁,孤高伶俜;騰駕碧寥,指麾滄溟;墮憂端于眇莽,挹顥氣于空明;飄飄焉有連鰲跨鯨之意,舉莫如望海之新亭。嘗試登茲而望焉:沃野既盡,遙見東極;送萬折之傾注,艷寒光之進射;浸地軸以上浮,蕩天容而一色。珠輝具芒,矗橫霓;快宇宙之清寬,悵百年之逼仄。
當其三星曉橫,萬境俱寂;浴日未動,晨光先激;波鱗鱗而躍金,天晃晃而半赤;頳輪騰上,東方皆白;煙消塵作,棲鳥振翼。俯群動而紛起,寄一笑于遐覿(dí)。
永我暇日,苒其將夕;餞斜暉于孤嶂,候佳月于滄浦。沉沉上下,杳無處所;驚玉地之破碎,漾銀盤而吞吐;忽褰云而涌霧,獻霜影于庭宇。夜色既合,初聞鐘鼓。觴屢至而不辭,詩欲成而起舞。
又若潮生海門,萬里一息;浮光如線,濤頭千尺。方鐵馬之橫潰,倏銀山之崩坼。氣平怒霽,水面如席;吳帆越檣,飛上空碧。此亦天下之偉觀,然猶未及乎目力。
燕香舂容,俗客莫陪;神清意消,徙倚徘徊。天風激吹,波濤闔開;五云明滅,丹宮絳臺。睇三山之不遠,其為公而飛來;遂招汗漫之勝游,下飆車之逸軌。屬紫霄之妙質,侑玉斝(jiǎ)之清醴;勤歌鸞與舞鳳,壽仙伯以多祉;恍風雨之皆散,但驚塵之四起。悟真靈之不隔,而何有乎弱水之三萬里也。
噫!昔之居此者多矣,曾靡暇于經營;逮山靈之效奇,發遺址于巖扃。殫妙巧于天藏,超埃而上征;極觀聽之所接,遂杳渺而難名。嗟此樂之無央,與來者而同登。決訾蕩胸,雪其塵纓;且安知前日之蒼煙白露,斷蔓而荒荊者哉!顧客子之所能道者,才管中之一斑;惟覽者之自得,會絕景于憑闌。心凝神釋,浩如飛翰;而后知茲亭之仙意,而凌虛御風之無難。
主人瞿然而起曰:“有是哉!吾將觀焉。”
【譯文】:
會稽太守參政魏公,在臥龍山頂建造了望海亭,率領其屬下官吏作詩文歌頌望海亭的落成。魏公將詩文抄錄下來寄給我,并叫我也寫一篇。我謹慎拾取他們剩余的芳澤,試著寫了一篇賦寄去。來日若有緣追隨魏公,在上對于山川諸神還有老交情呢。賦文說:
諸侯國君的客人中,有一位是從東方來的,他贊美會稽的山水,說:“真是美好秀麗啊!古代越國的城邦。山環水繞,樓臺接連彼此相望。望海亭背倚臥龍山頂而拔地崛起,高峻壯麗,檐阿飛舉,紅綠相間,光彩煥然。居高臨下,四顧周圍無可與之比擬高低的。平原田野草木茂盛一片嫩綠,高大喬木繁茂密集滿目墨綠。萬谷千溪泉流淙淙蕩漾春聲,重山疊嶂則展現一派凝重壯觀的景象。朝霞初起,霧重天昏,山林繁茂,隱約朦朧。眺望山河中故國廢墟,憑吊草木間古都宗廟。夏帝大禹召集諸侯的宮庭,越王勾踐曾多次作戰的山野。歷史興亡的大概內容,在這里還有一些留存下來。至于說在曲水之上流杯飲酒,乃是高人雅士的往事;漂洗棉紗采摘蓮花,存有古代游女的遺跡。山青水綠美景如畫。至今仿佛仍可識辨。拜訪前代遺老問訊往事,令人長長嘆息感慨往事。這是游覽會稽的大略情形,便有似在蓬萊仙山觀看到的美景。
雖然如此,士人本來就多情善感,更何況面對美景懷念古事,回憶往事而凝結情思,常常使人失魂落魄,嫌酒味淡薄而歌唱胸中激情。美確實是很美的,但是并沒有把握到登臨望海亭所看到的最優美的景色。
至于壯闊開朗,孤高超群;飛騰于藍天,揮令于蒼穹;憂緒墜落消散在渺茫天際之中,在通明透澈的高空酌取白色的云氣;飄飄輕舉似有凌云遠志,普天之下沒有超過新建的望海亭的地方。曾經嘗試著登上望海亭而遠眺四方:沃野千里盡收眼底,遠遠看見東邊的天際;目送千曲萬折的河水流向遠方,波光粼粼晶瑩閃爍;浸灌大地仿佛向上飄浮,蕩滌天色而與之融為一色。珠光閃耀,萬物生輝,七彩虹霓,橫貫藍天。羨慕宇宙的浩瀚永恒,愁悵人生的短暫困窘。
當三星橫臥天邊的拂曉,天地四方萬籟俱靜;剛在咸池洗浴過的太陽尚未動身,它的光芒卻已射出;水波像片片魚鱗,金色的陽光在水面上跳躍,天空漸漸明亮,半天布滿紅霞;紅日升起,東方明亮;煙霧消散,輕塵飛揚,棲息林中的禽鳥開始振翅飛翔。俯視萬物紛紛起身游動,在遠眺之中送去歡悅的微笑。
久久徘徊眺望不忍離去,時光漸逝將至黃昏,為孤峰邊的落日送行,等候圓月從遠處江面上升起。天色昏濛,渺茫無際。驚視地面灑滿月光,枝影縱橫如大地破碎,圓月飄行云中時隱時現;忽然撥開云朵涌出濃霧,將皎潔的月光噴灑在屋室庭院之中。夜色降臨之后,開始聽到寺院的鐘鼓聲。頻頻舉杯敬酒,開懷暢飲不推辭,詩賦快要作成,起身舞蹈助興。
又如海口生潮,萬里海疆同時起落;海面閃耀的光芒有若長長的絲線,海潮浪頭高達千尺。正似披甲戰馬縱橫馳騁,又像百丈銀山突然崩潰。風平浪靜,海面平坦如席;吳越之地的漁船駛出大海,有如飛翔在藍天之中。這也是天下的壯觀景象,然而還有眼睛看不到的景色。
接近雍容暢達的仙人,世俗之人無緣相陪;神氣清爽欲念消退,留連徘徊于亭上。高風猛烈,波濤起伏聚散;五色祥云時明時暗,掩映著紅色的宮殿樓臺。仿佛在不遠的地方看到了蓬萊仙山,它們為君遠道飛來;于是便招集四處游覽的仙人,從乘坐的飆風上飄然降下,邀請天庭的神仙,勸以玉杯清酒;鸞鳥鳴唱,鳳凰起舞,祝愿長壽仙人多福祿;風吹雨落全不知,只驚煙塵四起。感悟神靈仙境并不相隔,弱水相距哪里會有三萬里。
啊!過去居住在這里的人很多,卻不曾有閑暇營造亭臺;捕捉山神呈現的奇觀,在崇山峻嶺中發現前代的遺址。在天際殫盡機巧智慧,超越塵土大地飄然上行;放縱耳目觀景聽音,便深遠渺茫難以名狀。感嘆此地游樂無窮盡,與來游者一同登亭憑覽。睜大眼睛展開胸懷,洗滌塵世官場的欲念;況且哪里知道前日的黑煙白霧,藤蔓斷折荊棘荒涼啊!不過賓客所說的,才僅是望海亭妙處的一部分;只有觀覽的人自得于心,憑欄觀覽美好無比的景致。心思凝聚神情開釋,廣闊遠大有如高飛之鳥。這以后才知道望海亭的仙意,才知凌空御風而并非難事。”
主人驚訝地站起,說:“有這樣的美景嗎!我將要去登亭觀覽。”
【評介】:
這篇寫景抒情的小賦是作者在望海亭落成之際,應會稽太守魏公之邀而寫的。
作者采用賦體文章傳統的主客問答的形式,但并不是抑客伸主,而是伸客引主,借“諸侯之客”夸贊描繪關涉望海亭的種種景觀,最后以主人的驚嘆作結,烘托渲染望海亭的美妙。
“客人”的贊美之詞為文章的主體,首先概括敘述了望海亭的“游覽之大略”,再具體描寫了在望海亭上不同時間、不同角度所觀看到的美景及心情的變化。
“客人”開口就驚呼道:“佳乎麗哉!”正如李白《蜀道難》開篇就驚呼:“噫吁,危乎高哉”一般,石破天驚,破空而來,突兀不凡,震人心弦,奠定了全篇的基調,融注了作者的感情,引起了讀者的懸念:望海亭究竟是如何的“佳乎麗哉”?接著客人便沿著游覽線路的延伸、觀景視點的移換、審美心理的變化,先由遠及近地描述望海亭的地理位置。遠望望海亭則處于“縈山帶湖,樓觀相望”的全景之中,于優美繁華之地又增一景;近看望海亭則“背臥龍而崛起,煥丹碧之翚翔”。于臥龍山巔拔地而起,高峻壯麗,檐阿飛舉,紅綠相間,光彩煥然。再由近及遠地描述從望海亭環望四周的景色。近看是:一馬平川,禾谷嫩綠;高木森森,滿山墨綠;萬壑溪流,泉聲淙淙;重巒疊嶂,山色凝重。客人通過色調的對比、聲息與寧靜的襯托、“春聲”與“秋光”的交融寫出了登亭所見的第一感受。要注意的是“淙萬壑之春聲,寫千巖之秋光”并非是寫二時之景,而是以“春”、“秋”作形容詞描寫一時觀景的主觀感受,“春聲”是狀泉水之旺,淙淙不斷,是寫泉聲輕柔,婉轉悅耳;“秋光”是突現山巒的壯觀、林木的茂密、色調的凝重。遠眺則是:“朝霞暝霏,扶疏微茫”。煙霞繚繞,迷濛晦暗,天高地遠,浩渺無際。浩渺的空間很自然地引發了觀者在時間上也由近及遠撫今追昔的悠悠懷古之思:大禹曾于會稽會盟天下諸侯;越王勾踐曾經百戰于此地;王羲之等名人高士曾在此仲春聚會;美女西施曾在此漂棉浣紗……,會稽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是塊歷史名地。
然而,此若蓬萊仙山之美景,只不過是“游覽之大略”,“麗則麗矣,而未擅乎登臨之勝也。”抑揚之間便過渡到具體描寫在望海亭上所觀覽到以及所想像到的五種不同景觀。
一寫登亭眺遠。鳥瞰全景,俯視大地,則“沃野既盡,遙見東極。”一覽無余,盡收眼底。遙望寒川,則“浸地軸以上浮,蕩天容而一色。”河水浩瀚壯闊,在下則浸灌大地仿佛要把大地浮托起來,在上則浪花翻卷蕩滌天色而與之相融交匯同為清澈空明。夸張大膽,想像新奇,賦河水以生命,變靜景為動態。仰望長空,則“珠輝具芒,矗橫霓。”明日高懸,萬物生輝,七彩虹霓,橫貫高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立身山巔,天仍無窮。方知天地悠悠,時空無限,念及人生,相形之下不禁要“快宇宙之清寬,悵百年之逼仄”。
二寫拂曉觀日。“三星曉橫,萬境俱寂”是寫日出前的寧靜;“浴日未動,晨光先激”是寫日將出而未出時的一線曙光;“波鱗鱗而躍金,天晃晃而半赤”是寫旭日初露時的半天紅霞。“半赤”的語意模糊,也正因為它的模糊使景色更動人,使意蘊更豐厚,更令人咀嚼品味。“半赤”可能是指半天紅霞,也可能是指半露的紅日,更可能是兼指雙關,因為這正是同時出現的景色。接著再寫紅日騰起,天下大白,煙消霧散,輕塵飛揚,萬物躁動,鳥雀飛鳴,新的一天開始了。“客人”完整細膩地描繪出日出的全過程。
三寫夜晚賞月。先寫日欲落而未落時的昏黃,再寫日已落月未升時的晦暗,再用“驚玉地之破碎,漾銀盤而吞吐”來寫圓月初升時的景象。別出心裁,手法巧妙。不直接描寫月光的皎潔,卻是寫月光照臨大地的效果:一片銀光閃爍,有如潔白的“玉地”,樹影斑駁縱橫,竟使人以為玉地破碎。這雖是錯覺,卻是當時真實的感受;雖未直寫月光,但皎潔銀輝卻歷歷在目。接著再寫月從云霧中涌出,銀輝普灑庭宇;并用寺院的鼓聲反襯夜晚的寧靜。天地之間又恢復了日出前的“萬境俱寂”。
四寫海口觀潮。也同樣是描寫海潮起落的全過程,先總寫海潮初起,萬里海疆同時呼吸起伏,并用“浮光如線,濤頭千尺”的逆反對比突現海潮的壯觀。海面的浮光本該是浩瀚無際的面,而此時由于海潮高起遮掩了人的視線,或是由于千尺濤頭的比襯之下,遠遠望去海面浮光已成為細細的一線。本該“千尺”卻為“一線”,本為“一線”卻變成“千尺”,如鐵馬馳騁之迅疾,如銀山崩潰之高傾,一路咆哮著橫推過來,令人驚魂動魄。一時間,海潮過后,海上又恢復了平靜,又可看到像席子一樣平靜的海面。漁船也紛紛出海捕魚了。大海藍天一色相連,遠望飄行海上的船只真像是飛翔在碧空之中。“吳帆越檣,飛上空碧”雖然也是一種錯覺,但卻準確形象地描繪出遠望舟行海上的景象,寫出水天一色的浩瀚,寫出漁舟隨水起伏飄行的神態。
五寫宴飲仙人。前面所寫都是現實中的實景,而與仙人歡聚則是出自主觀的幻想。而來自主觀的幻想,實是潛意識的自然流露,往往最能表現出潛伏人們心靈深處的隱秘。若說登高眺遠,使人萌生連鰲跨鯨之志;對景懷古,使人魂斷意折慨嘆疇昔;念及自身,卻從宇宙的無窮勾起人生短促的感傷;而此時則是面對美景,把酒臨風,超越自我,泯滅古今,淡忘名位,飄然羽化,欣欣然神游宇宙之中。
噫!得登斯亭真乃人生之快事!無怪乎“主人瞿然而起,曰:“有是哉!吾將觀焉。”
本文運用多種藝術手段描繪了望海亭的美景:或是變化筆法,粗線條地勾勒全景與工筆細膩描繪局部相結合;或是移換視點,多側面地展現景觀以突現立體感;或是延展游覽的歷時長度,表現景觀變化的動態過程;或是實景與幻境的交融;或是突出不同景觀的特點:遠眺的迷濛,日出的色彩,月光的銀輝,海潮的壯觀,仙人的飄逸……。
而我以為此文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寫景與抒情的融合,在寫景中抒發了對營建望海亭的魏公的贊美,展示了作者游覽時心靈運動的歷程。而且情、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情因景而生起,景因情而增色。寫景是抒情的鋪墊,抒情是寫景的渲染,既描繪了登亭所望的美景,又抒發了心底的贊美與憂怨。對現實生活并不存在的仙境的向往追求,實際也正是對現實某種不滿情緒的委婉流露。果如實,便深化了此賦的主題,在純自然景觀的描寫中融進了社會政治的內涵。
上一篇:杜牧《晚晴賦并序》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庾信《枯樹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