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了什么?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祖籍是河東,后來遷到長安去。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代宗大歷八年(公元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長安,出身官宦家庭。他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氣氛的大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里,盧氏信佛,聰明賢淑,很有見識,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柳宗元十二三歲時,父親赴湖北、廣西一帶做官,他隨父同行,得以游覽夏口、長沙等歷史名城,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目睹了社會弊政和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這次旅行對他的思想影響很大,從此他立下了革除弊政、振興國家的鴻鵠大志,他決心像古代杰出人物那樣有所作為,建功立業。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春,柳宗元參加了考試。唐德宗在審閱錄取名單的時候,發現了柳宗元的名字,就問主考官他是不是柳鎮的兒子。“正是。”主考官回答。唐德宗點頭說道:“這很好。柳鎮很正派,我知道他不會為自己的兒子求人情的。”
柳宗元憑著自己的文章,考上了進士。
當時的社會并不太平。安史之亂才過不久,地方上是軍閥割據,朝廷里是宦官當權,他們排擠忠良,欺壓百姓。面對這種狀況,柳宗元和一些正直的官員都感到不滿和憂慮。
唐代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在唐順宗的支持下,以翰林學士王叔文為首,發動了一場政治革新運動。這場運動剝奪、削弱了宦官和軍閥的特權,他們對王叔文等人簡直恨透了。后來,唐憲宗繼位,憲宗專聽宦官的話,宦官又重新抬頭。這下王叔文等人可就遭了殃,統統被貶官,趕出了朝廷。
柳宗元就在這些被貶逐的官員當中。他是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和好友劉禹錫被人合稱為“二王劉柳”。此刻,柳宗元正攜家帶口,往永州的方向趕去。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柳宗元被貶到這里當司馬。他在永州住了好幾年,也沒有得到朝廷的再次任用。他只好在瀟水西岸買了一塊荒地,蓋起草堂,準備長期住下來。他經常到附近走一走,有機會接觸勞動人民。他還經常同老百姓交往談話,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和思想感情,寫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歌。
有一天,柳宗元去鄉村私訪,路過一片荒野,在一座古墓附近,忽然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正貓著腰,用一根木棍撥動著雜草,好像在尋找什么。柳宗元感到挺奇怪,就輕輕地走了過去,問道:“老鄉,你在找什么呀?”
“我在找蛇。”那人一邊回答,一邊繼續往前走著,連頭也顧不得抬,桑木棍把茅草撥弄得瑟瑟作響。
原來永州的荒野里,有一種奇異的毒蛇,人被它咬了就會立刻死去,但把它曬干了做成藥材,就可以治愈麻風、惡瘡等好多種病。朝廷接受太醫的建議,下令凡是能每年進貢兩次這種蛇,就可以抵他應繳的租稅。窮困的老百姓迫于生活,只好冒著生命危險去捉這種蛇。
想到這些,柳宗元又向前趕了幾步,同情地問道:
“請問你貴姓?”
“姓蔣。”捕蛇人這才抬起頭來。
“那你就是有名的捕蛇能手蔣大哥!我正要去拜訪你呢。”柳宗元眉宇間露出驚喜的神色。
“唉,我哪里能稱得上捕蛇能手呢,只不過祖孫三代都干這一行罷了。”
“捉毒蛇不是十分危險的事嗎?”
聽柳宗元這么一問,那男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又訴說起來:
“這是豁著性命在干吶!我爺爺是給毒蛇咬死的,我爹也是給毒蛇咬死的。我現在又接著捉,已經好幾次差點叫毒蛇咬死,不知哪天我也會……”
聽到這里,柳宗元不由得一陣心酸,他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道:“你怨恨這行業嗎?我可以代你去請求地方官,更換你的勞役,恢復你的賦稅,你看怎樣?”
哪知,蔣大哥更加悲傷起來,他含著眼淚說:“你是可憐我,想讓我活下去嗎?唉,自從我家三代居住在這里,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這些年來,鄉鄰們差不多都被賦稅逼得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而只有我們以捕蛇為生,還能湊合著過下去。如果我不干這差事,恐怕早就埋進黃土里去了,哪敢再怨恨它呢?”蔣大哥說到這里,嗓子硬咽,再也說不下去了。
柳宗元想:這租稅比毒蛇還厲害呀!他把這件事記了下來,這就是那篇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說》。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住了十年。到四十三歲那年,忽然接到皇上的詔書,召他進京。他十分高興,心想又可以回到故鄉了。
同柳宗元一起被召進京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等四名被貶職的官員。原來,當時掌權的大臣中有人憐惜他們的才能,建議把他們召回來使用。可他們一到長安,一些恨他們的大臣立即在唐憲宗跟前說起他們的壞話來:
“陛下,柳宗元這幫人對您心懷怨恨,可不能重用他們吶!”
“陛下,他們當初搞什么‘革新’,無非想謀取高位,野心可大吶!無論如何不能把他們留在朝廷做官!”
唐憲宗聽了直點頭。沒過一個月,柳宗元等五名官員又都被派往荒遠地區去做官。柳宗元被派到柳州做刺史,官職雖然比司馬高,可地方卻比永州更遠、更偏僻了。實際上是又一次被流放。柳宗元雖然很失望,但他還是去了,而且為人民辦了些好事。當時的柳州,草木叢生,人跡稀少,毒蛇猛獸經常出沒,偷盜、劫殺成風。居民大都住著草屋,多數不識字,迷信鬼神,人畜死亡率也很高,到處都籠罩著荒涼恐怖的氣氛。
柳宗元已經養成了習慣,常常到民間走走,了解一些情況,為老百姓做一些好事。一次,他看到幾個兇橫的家伙抓住一個中年漢子,后面,這個中年漢子的妻子和兒女在悲慘地哭哭鬧鬧。一打聽,原來這個中年漢子欠了債,到期還不出,債主就把他抓去當奴隸。
柳宗元實在看不過去,就下令全帶到官府去。經過審問,柳宗元才知道這是柳州的一種陋習,有許多奴隸和奴婢就是這樣失去自由的。柳宗元非常痛心,他決心要改變這種情況。他下令,所有的奴隸或奴婢一律可以由親人或朋友按原來所借的債還清贖回;如果因為貧困一時沒有能力贖回,可以為債主打工,等工錢和債務相抵消的時候,就應該解除債務關系。柳州的貧苦人民聽到這個消息,都高興得奔走相告。可是不久柳宗元就發現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因為有些奴隸或奴婢,已經失去勞動能力,他們沒有辦法打工,又怎么能贖回自己呢?看到這種情況,柳宗元心里非常悲痛。
他拿出自己的俸祿,送到債主家里,把贖回的奴隸和奴婢送回他們的家中。柳宗元在柳州廢除了人身典押的陋習,對附近的州縣也有深遠的影響。柳宗元還引導人民發展生產、興辦學校。柳州人民怎么能不愛戴他呢!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柳柳州”。
春去秋來,一轉眼,柳宗元來柳州三年多了。當初,他在江邊種的柳樹已經綠樹成蔭。這象征著他幾年的工作成績,使他感到快慰。他打算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但是由于過度勞累和生活條件太差,他的身體越來越壞,終于病倒了。經當地名醫治療,也不見效。第二年冬天,柳宗元就去世了,死的時候才四十七歲。
柳州百姓非常懷念柳宗元,為他修了衣冠墓,后來又修廟立碑來紀念他。現在,柳州市的人民公園里,還保存著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等古跡。人們是不會忘記那些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的。
入選理由:
無論升職還是貶官,只要在位一天,就要心念百姓,這才是真正的為官之道。
阿離之言
通常提到古代官員,如果他是個有名的文人,那么后來者的評估眼光立刻會從其官聲轉到文名上,這其實并不是件公平的事。比如柳宗元,用文名介紹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古文運動倡導者”這種頭銜。大概少有人記得,其實他還是個政治家,而且名聲跟白紙一樣,是個清官。
其實柳宗元算是被歷史埋沒的一個人,我們知道他有名,但他寫過什么文章?什么詩?做過什么事?不少人都要仔細想一下,才有個模糊的印象。有人說他詩不及李杜,官不及韓愈,做人不及王維。但他偏偏有種獨特的氣質在內。
他早年參加過永貞革新,是個改革派。中國歷史上,文人搞改革有好結果的真的不多,他運氣也不好,從此過上了漫長的貶謫生活。從中央一路被貶到地方當小官。大部分人遇到這種人生挫折,都該痛哭流涕表示后悔之意。但柳宗元沒有,他只是施施然地去了地方,并且非常愉快地過上了田園生活。
當然這種愉快只是相對而言。第一次被貶,他去了永州。當年的永州位于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所謂蠻荒之地,便是如此。柳宗元攜家帶口地去了永州。卻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跑寺廟去借住。
有些人遇見挫折便怨天恨地,有些人神經堅韌如恐龍,在艱苦環境中仍可以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后者比較能成才,青史留名者也是后者多些。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不少有名的歷史人物,都會感嘆,為什么能紅的人都遭受過那么多挫折。
柳宗元在那窮地方,一呆就是十年。地方窮,工資少。朝廷里的保守派還記恨他的改革,變著法子罵他。但他仍然風雨不動安如山,《永州八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多高!這個敏感的詩人寫他上山喝酒,醉在山水之間。又是何等自在逍遙。他的詩不多,存世的就140多首,幾乎都是在永州寫的,而且精品居多。可見永州生涯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句老話叫“莫欺少年窮”,意思說年輕人容易抓住機遇,少年時窮困不代表一輩子都是窮人,更淺顯的意思就是,咸魚是會翻身的。當然,柳宗元也翻過一次身,但運氣仍然一如既往的糟糕。公元815年2月被召回長安,凳子都沒有坐熱,一個月后又被貶到柳州去。
古代不像現在交通方便,首先沒有水泥路,其次還沒有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馬車顛簸起來,不會比走路舒服多少。就在這種情況下,柳宗元包袱款款,又去了柳州。從陜西到廣西,跨了小半個中國。
柳宗元在柳州是做了些實在事的,雖沒有文名傳后,其官聲也清白無瑕。實際上,柳宗元對政治制度的思考是非常超前的。在永州時,他就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百姓養了官員,應該說百姓是官員的主人。在古代,做官就是人上人,官員是人民的仆人。柳宗元在千年前都說過這話,可見理念多么超前。
他也是身體力行自己的想法,當個公仆。公元819年他在柳州去世,次年歸葬萬年先人墓側,這筆錢還是他的老鄉墊的。窮到這種程度,可以相信柳宗元他沒有搜刮百姓。柳州的人敬重他,給他封神,稱之為羅池神。悠悠眾口皆是稱贊,即使窮點,累點,相信這個傳統文人泉下有知,也會眉開眼笑吧。
上一篇:托爾斯泰與他的莊園
下一篇:放火的魯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