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5】三磅宇宙與神奇心智
(顧凡及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8.5印張,2017年7月第1版,48元)
△共7個部分:①打開心靈之窗:視知覺探秘;②聲響、氣味和聽到顏色、聽覺、嗅覺和聯覺探;③留住歲月的痕跡:記憶探秘;④人有喜怒哀樂:情緒探秘;⑤聰明與愚笨的分野:智能探秘;⑥社會交流的工具:語言探秘;⑦難以解開的“世界心結”:意識探秘。結語:極目眺望新大陸。
○這本書將人類認識心智的歷史進程奠基于現代神經科學的新知識、新進展之上,從感知覺、記憶、情緒、智能、語言和意識多個側面,介紹了科學家在征服這個“生命科學最大挑戰”的過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小宇宙”——大腦,雖然它只有三磅(約1.36kg)重,但卻和浩瀚無垠的宇宙一樣復雜,一樣神秘,所以,許多科學家將人類的大腦戲稱為“三磅宇宙”。
○“六親不認”的背后,為何有人“見面不識”。
○斯佩里,美國神經科學家,由于對分裂腦所做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說:“在出現腦之前,宇宙中既沒有顏色,也沒有聲響,更沒有味道或是氣味,大概也不會有感覺、感受或情緒。”
○“我們并不是用眼睛來看的,而完全是用腦來看的”。
○埃德爾,奧地利裔美國神經科學家,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他認為:“我們之所以是我們而不是別的什么人,就取決于我們學到的東西和記憶到的一切”。
○希波克拉底,古希臘時期著名醫生,西方醫學奠基人,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他認為:“人們應該認識到所有的快樂、愉悅、歡笑、運動,還有悲傷、憂愁、沮喪和哀傷都來自大腦,而不是來自其他東西”。
○霍金斯,美國計算機工程師、企業家、掌上電腦和智能電話的先驅,紅杉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創立人。他說:“腦以大量記憶構造出世界的模型。你所知道的所有東西都儲藏在這個模型中。腦就根據這個以記憶為基礎的模型不斷地預測未來。正是這種預測未來的能力才是智能的關鍵。”
○羅思,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神經學教授,他認為:“語言是‘最高級’的認知功能之一,它和個人的身份認同以及智力密切相關”。
○克里克,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他認為:現在應該從科學的角度來思考意識問題……而且最重要的是,現在是開始嚴肅而精心地設計實驗來研究意識問題的時候了。
○1982年,明斯基:“人工智能的問題是科學所碰到過的最難的問題之一”。
○心智研究必將成為21世紀的科學最前沿。
上一篇: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新特點
下一篇: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云南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