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警枕勵志
天空還未露出魚肚白,就已經有人醒了。
院宅高深的官家大院一改往日寧靜的氣氛,突然響起了“哧啦,哧啦”的刺耳的鋸木聲。這聲音出現在官家院落實在是太奇怪了,是什么人這么早就如此“興師動眾”呢?
這院落雖大,卻十分簡樸。此刻院內,一位眉清目秀,衣著樸素的少年正在用力地鋸著一根有碗口粗的圓木。只見他滿頭大汗,無比費勁的樣子,就知道他肯定不是個行家里手。地上已經扔了幾根長短不一的木頭,看起來就是失敗的作品。
他一手扶著木頭,一手拿著鋸子。雖然已經入秋,天氣涼爽,但他的額頭上滿是汗水。他顧不上擦汗,聚精會神地比劃著木頭的大小。就差最后一點了!他用力往下一鋸,只聽“咔嚓”一聲,木頭應聲而斷。
他放下鋸子,撿起斷木,用手比劃了一下長短,覺得大小合適。于是滿意地點了點頭,又找到把柴刀,笨手笨腳地剝去粗糙的樹皮,將這木頭切成圓柱形。干了半天,他看著圓圓的木頭點了點頭,總算是完成任務了。
他抱著圓木頭興奮地往自己的臥室跑去。這是個無比簡單的房間,除了滿屋子的書可以看出主人的博學外。其他的家具只是一張木板床和一條粗布被子。他把木頭往床頭一放,顧不得拍掉自己身上的鋸末和灰土,就躺了下來。原來,那木頭是用來做枕頭的,只見他枕在木頭上,顯然硬邦邦的感覺不會很舒服。他卻露出滿意的笑容。
這位青年就是有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他是北宋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此時的他,雖然還是個少年,但已經薄有才名。他7歲時,有一次到鄰居家里去玩,聽到有人在講《左氏春秋》一書,覺得很有意思,就一直聽到人家講完。回到家后,他還記得那些歷史故事,于是找到家人,學著那人的模樣也開始講故事。還別說,他講得挺生動、挺完整的。
看到小司馬光這樣喜歡歷史,家里人就找了那本《左氏春秋》給他看。自此,他手不釋卷,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
司馬光小的時候,和他的哥哥弟弟們在一起學習。他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較差,便決心要想個辦法來克服這個缺點。平時大家在一起上課,老師講解完課文,都要求能背誦。他的哥哥弟弟們只需要讀一會兒就可以背誦,然后就放下書本一起到外面玩耍去了。教室里只剩下他一個人,仍在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讀書,直到自己能通順地背出來為止。有時候因為一句話甚至一個字背錯了,他也要重新背上個十遍八遍,直到最后能一個字也不錯地背下來才肯休息。
夜已經很深了。院宅東邊的小屋里仍然亮著燈。屋內,司馬光還在刻苦地讀著書??墒撬粗粗?,眼皮就開始上下打架。雖然他努力讓自己清醒起來,但顯然沒有用。睡意時刻在困擾著他。沒辦法,他只好爬上床,衣服也不脫,把頭往那段圓木頭上一枕,閉上眼睛就準備睡覺,只是頭腦里還在想著白天背的書。
木頭很硬,又是圓的,和腦袋接觸面積小,時間長了,就能把腦袋枕出一條印出來,很難受。司馬光只在床上躺了一會兒,就感覺腦袋有些痛了,想翻個身,可頭剛一離開“枕頭”,那段圓木頭就骨碌碌地滾到一邊去了,他的頭也就重重地摔在硬邦邦的床板上,使他一下子清醒了。接著他起身下床,又坐在桌前繼續讀自己的書……
后來有人問他,你怎么能抽出時間看這么多書,還能記住?司馬光說:“好的書只讀幾遍不行,一定要會背誦。這樣你才能促使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比如在騎馬的時候,或者在半夜醒來而睡不著的時候,都可以在腦海里面回憶這些書的內容,然后細心揣摩其中的含義,這樣就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就這樣,通過長期的勤學苦練,司馬光獲得了豐富的知識,這為他以后的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用了整整19年的時間,寫出了流芳百世的巨著《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記載了上起戰國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歷史,全書294卷,還有考異、目錄各30卷。其規模之大,令人嘆服。
司馬光為編定《資治通鑒》翻閱了大量的書籍資料。宋神宗允許他借閱“集賢”、“昭文”、“史館”三大書庫的所有書籍,并特許可借閱“龍圖閣、天章閣及秘閣”的藏書。宋神宗還將自己私藏的兩千四百余卷書獻出來,供司馬光參考。除此之外,司馬光還參閱了大量的野史、譜錄、正集、別集、墓志等資料,共222種,計三千多萬字。
為了寫這本書,他“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遍閱舊史,旁采小說”,編寫《資治通鑒》時,司馬光還在做官。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懈怠,反而比以前更加刻苦讀書。甚至過著比以前更簡樸的日子。他住的地方,夏天太悶熱,沒法工作。司馬光便找人在屋子里挖一個大坑,砌成一間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涼,成了他編書的好地方。而當時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園的高樓上避暑享受,人們笑說“王家鉆天、司馬入地”。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仍然堅持不懈。白天忙于公務,抽不出什么時間。他只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讀書和編寫。他規定自己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長,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誤了,事后必須補上。
當時服侍司馬光的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仆人,每天晚上,他叫老仆人先睡下。自己回到書房里面看書,直到半夜時分,才自己滅了燭火,回到臥室里睡下。到了五更天的時候,他自己又起來,到書房點燃蠟燭,繼續看書、寫文章。有時候因為實在太累了,睡過了頭,醒來時已經過了好些時間。他經常為此而懊悔不已。
司馬光想,時間就是必須擠出來用,如果老是睡過頭,實在太浪費了。要怎么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有一天,他正在書房找書。有不少看過的書全部堆在書房的角落里,像小山一樣。猛然間,他看到一段圓圓的木頭,居然是青年時期用過的那個圓木枕頭。司馬光一拍大腿,我怎么就把這個枕頭給忘記了呢?
當年不就是為了防止睡過頭而做的枕頭嗎,現在不也還可以用嘛。從此以后,司馬光又用上了這個圓木枕頭。時間長了,他和圓木枕頭還有了感情,親切地稱它為“警枕”。
《資治通鑒》開始編寫時,司馬光48歲,編完時,已是66歲的老人了。這19年來,司馬光過著“秉燭至深夜,警枕破黎明”的日子。長期的伏案工作,耗盡了他的心血,也損害了他的健康。剛過60歲,司馬光就已經是視力模糊,牙齒掉落,面容憔悴的老人了。他修改過的書稿堆滿了兩間屋子,書法家黃庭堅曾看過其中的幾百卷,發現這些書稿全部是用工筆楷書寫成的,沒有一個草字。
1086年9月,在西府宰相官邸,司馬光靜靜地離開了人世。他活了67歲,一生寫了很多著作,除去《資治通鑒》,這位宋代的偉大政治家和史學家,還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著作,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八十卷,《涑水紀聞》三十二卷,《稽古錄》二十卷,《通鑒節要》六十卷。著作之巨,令后人傾倒。朝廷贈以“太師”、“溫國公”等稱號,派專員扶靈柩返夏縣安葬,謚“文正”。
入選理由:
警枕勵志,是司馬光好學的著名故事。
阿離之言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聽過這個聰明小孩的故事:某天一群小朋友玩得興高采烈,結果一個小朋友掉進裝滿水的大水缸里。然后這個聰明小孩就拿著大石頭哐當一下,把水缸給砸壞了,為搶救小朋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故事的最后,我們不知道他到底賠了水缸錢沒有,卻記住了這個小孩的名字,他叫司馬光。
應該說,多數人對司馬光的印象,都停留在那個砸缸小孩的身上。古人有句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還是天才,這老話在司馬光身上卻沒得到印證。小時候就已經紅了的他沒成流星,直到現在還掛在歷史的天空上一閃一閃呢。
宋仁宗寶元初年,年僅20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甲科,可謂功成名就,然而他卻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边@一席話反映出青年司馬光不圖虛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成圣稱賢的志向。此后,他也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古人說仁義禮智信,司馬光占全了。雖然國人老有為尊者諱這種想法,但撇開國人穿鑿附會的話,司馬光在道德上確實無可非議。他艱苦樸素,不肯穿時髦的衣服。傳聞說他考了進士,所有人都戴著皇帝賜的花去參加宴會,就他一個人沒戴花,連同伴都看不過眼,恐嚇他:“這是圣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边@時他才插上一枝花。除了勤儉節約,他還孝順,連當官都要和老爸靠得近點,以便奉養雙親,為此不惜從中央跑到地方去。
江湖傳聞,司馬光還很夠義氣。他當地方官,也就是并州通判時,西夏人老是過去搶東西。要知道那時是宋朝,軍事力量非常糟糕。然后司馬光就想了個法子,說要修兩個城堡控制西夏人,并且招募老百姓過來種田。當時他是和上司龐籍說這話的,龐籍一聽,這主意不錯,就派一個人去執行了。
現在人都知道,策劃好壞固然重要,關鍵是實施策劃的人也不能是傻瓜。龐籍派的這個人是個莽漢,帶領部隊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防,被敵人消滅。為這事,龐籍丟了官。
其實這不關司馬光的事,但他仍然很自責,上書朝廷說:這事全是我的錯,我還是辭職吧。結果朝廷還不讓。到龐籍死后,司馬光就把他的妻子認成母親,順便撫養他的兒子。做朋友到這分上,足夠義氣。
偶爾想想,如果像司馬光這樣的人多一些,大概宋朝會撐得比較久。他是罕見的那種要原則不要腦袋的人,脾氣夠直,不會拐彎抹角。宋仁宗重病的時候,還沒立太子,誰都不敢上書,怕皇帝老頭覺得不吉利。但遺囑不立是不行的,就司馬光一個人,直截了當地對皇帝說:雖然皇帝你還很年輕,但不立遺囑,你死掉后,一堆人搶你的位置,豈不是要國家大亂。
這話說得直接,但仁宗聽得沒脾氣,不久就立了英宗當皇子。英宗并非仁宗的親生兒子,只是宗室而已。司馬光料到他繼位后,一定會追封他的親生父母。后來英宗果然下令讓大臣們討論應該給他的生父什么樣的禮遇,但誰也不敢發言。
又是司馬光一人奮筆上書說:“為人后嗣的就是兒子,不應當顧忌私親。濮王應按照成例,稱為皇伯?!边@一意見與當權大臣的意見不同。御史臺的六個人據理力爭,都被罷官。司馬光為他們求情,沒有得到恩準,于是請求和他們一起被貶官。
這種正直的態度伴隨司馬光的一生,他從未低過頭。宋神宗也感慨地說:“像司馬光這樣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上一篇:變法的基石
下一篇:司馬遷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