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賈玉民 【本書體例】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歷官翰林院庶吉士、督學、巡撫,湖廣、兩廣、云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平生精研經籍,學識廣博,主編有《經籍籑詁》,著有《揅經室集》。
任昭才,鄞(yīn寅)人,善泅海。余撫浙治水師時,募用之。昭才入海底,能數時之久,行數十里之遠。嘗言海水十余丈以上,有浪撼人,再下則水不動,湛然而明,冬日甚溫。海底之沙,平靜無淤。亦無他異,浙海有珊瑚,但不若南海之堅,在海底視之,甚鮮,采之出水,則嫩萎無色。魚不一類,過泅者之旁,不相駭而去。惟大魚能吞人,當避之。大魚之來,其呼吸動及數里之水,水動知有大魚來矣,宜急避之。
余所獲安南大銅炮重二千余斤,甚精壯,甚愛重之。兵船載炮,嘗遭颶沉于溫州三盤海底,深二十丈不可起,余命昭才往圖之。昭才用八船分為二番:一番四船,空其中;一番四船,滿載碎石。自引八巨繩入海底,系沉船之四隅,以四繩末系四石船為一番。系既定,乃掇其石入第二番之空船。是石船變為空船,浮起者數尺矣。復以二番四繩之末系二番之石船,系既定,復掇石入第一番空船,是浮起者又數尺矣。如此數十番,數日之久,船與炮畢升于水面矣。
余命昭才入水師食兵餉,擢為武弁,以病卒于官。
(選自《揅經室集三集》卷二)
任昭才,浙江鄞縣人,善于在大海游泳。我任浙江巡撫時訓練水兵,招募任用了他。他潛入海底能堅持幾個時辰,游幾十里遠。他說海水上層的十多丈,有浪沖擊人;再往下深處海水就平穩不動了。清湛透光,冬天也很溫暖。海底的沙子平而潔靜,沒有淤泥。也沒有其他特別珍異之物,浙江一帶的海底有珊瑚,但不如南海珊瑚堅硬,在海底看還很新鮮,但出了水就枯萎無色了。有各類的魚,從人旁邊游過去,也不知道害怕而逃。只有大魚能吃人,應當躲避。大魚來時,它的呼吸能激蕩幾里遠的海水,所以水動的時候,就知道有大魚來了,應該迅速避開它。
我剿滅海盜時曾得到一尊安南(今越南)大銅炮,重二千多斤,造得十分精致雄壯,我十分喜歡它。但運炮船遇到了颶風,沉到了溫州三盤海底。這里水深二十丈,打撈不上來,于是讓任昭才去設法。昭才用八條船分成二撥:一撥四條船,什么也不裝;另一撥四條船,裝滿碎石。他自己牽著八根大粗繩潛入海底,分別系住沉船的四角,再把其中的四根繩頭系到四條石船上。都系好之后,就把碎石由石船裝入第二撥的空船中,這樣石船就變成了空船,帶著沉船往上浮起了幾尺。接著把另外四個繩頭系到第二撥的石船上,系牢后,再把石頭倒入第一撥的空船中,這樣又浮起了幾尺。照這樣倒了幾十次,費了幾天功夫,沉船帶炮都浮到了水面上。
于是我令昭才入了水兵隊伍,拿兵的薪餉,并提拔為軍官,后來他病死在軍中。
這是一則關于智能者的故事。
歷代都有關于能工巧匠的傳說,但關于潛水、打撈海底沉船的還是第一次。
這故事發生在阮元任浙江巡撫時,即1800年前后。也就是說在近二百年前,中國還沒有現代潛水設備的情況下,卻出了任昭才這樣的卓越潛水員,且能巧妙打撈沉船,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讀了任昭才的故事,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
全文前半講述任昭才的“善泅海”,不僅交待了他能在水底“數時之久”,而且以任昭才對海底的描繪,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新鮮奇麗的世界,更證明了他“善泅海”的不虛,也為后邊所寫的打撈沉船予埋下伏筆。
后半寫打撈炮船,又展示了任昭才不僅善泅海,更具有聰穎過人的一面。嘉慶五年(1800),阮元組織浙江各軍剿滅橫行于東海的各幫海盜,其中也有“安南夷寇”,繳獲了大量武器,其中就有文中寫的安南大銅炮。打撈炮船這個過程很復雜,然而在這里正顯示了作者筆力的雄健。他有條不紊,層次清晰,語氣從容地一層層交待得明明白白,使讀者如親歷其景,目睹著任昭才如何把八只船分成兩撥,如何潛入海底,一根根地系好巨繩,又如何令人把石頭由第一撥船上倒入第二撥的空船,使沉船逐漸上浮,又如何更番輪換,終于使炮船浮出了水面。全文沒有任何夸飾,語言簡勁樸實而確當,是其突出特點。
上一篇:讓妻
下一篇:講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