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淮南 【本書體例】
劉元卿
劉元卿,字調父,安福(今屬江西)人。明隆慶間舉于鄉,會試對策,極陳時弊,主者不敢錄。后以累薦,召為國子博士,擢禮部主事。不久因病歸鄉,致力著述,有《劉聘君全集》。
汝有田舍翁,家資殷盛,而累世不識“之”、“乎”。一歲,聘楚士訓其子。楚士始訓之,搦(nuò諾)管臨朱,書一畫,訓曰:“一字”。書二畫,訓曰:“二字”。書三畫,訓曰:“三字”。其子輒欣欣然,擲筆歸告其父曰:“兒得矣!兒得矣!可無煩先生,重費館谷也,請謝去。”其父喜,從之。具幣謝遣楚士。逾時,其父擬征召姻友萬氏姓者飲,令子晨起治狀。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huì會)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萬?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畫也!”
初機士偶一解,而即訑(yí移)地自矜有得,殆類是已。
(選自《應諧錄》)
汝州有個農家老頭,家庭很富,幾輩子沒有認識“之”、“乎”字的人。有一年,他請楚地老師教兒子讀書寫字,開始寫字時拿著字帖臨寫,寫一畫,教他的兒子說“一字”。寫二畫,說“二字”。寫三畫,說“三字”。老頭的兒子學了三個字,便有些得意忘形了,扔掉筆就去告訴他的父親說:“我會了,我會了!不再需要老師。也免得出那么多糧食來作學費,請辭掉教師。”他的父親非常高興,將老師辭了。并為老師發了酬謝金。
有一次,他父親想請一位姻親姓萬的來喝酒,讓他的兒子早晨起來寫請帖。寫了很長時間也沒寫好。父親催兒子快寫。兒子埋怨說:“天下的姓氏很多,他為何非姓萬呢?從早上寫到現在,才畫完五百畫呀!”
開頭有點小聰明的讀書人對問題剛有初步了解,就自作聰明,驕傲自滿,大概就象這個老頭的兒子吧。
這篇小說僅一百余字,深刻地諷刺了田舍翁的兒子淺嘗輒止的不正確學風。
讀書學習的方法不必劃一,有些書可以粗讀,能夠淺嘗輒止。有的書必須精讀,要理解它,掌握它,運用它。田舍翁的兒子讀書,犯了淺嘗輒止的錯誤。在他看來,劃一道是一,劃兩道是二,這讀書認字也太容易了。于是辭退了教師,最后鬧出笑話。
作品利用懸念,來推動情節發展,給人以新鮮感。小說的前半部分,只寫兒子讀書,認了三個字,就高興地報告其父說:“兒得矣!兒得矣!”到底如何得矣,得到什么程度,作品給讀者留下懸念,作品的后半部分,兒子按照一劃是一,二劃是二的規律寫“萬”字,把懸念解開,使讀者忍俊不禁。
上一篇:丁晉公
下一篇:三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