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丁入畝的政策
【點睛之筆】
“攤丁入畝”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的改革。此后,中國人口增長迅速。客觀上講,這是對最底層農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經典解讀】
“攤丁入畝”是清朝統治者用來緩和土地兼并的一項政策。首先,早在清朝初期,皇室貴戚和大大小小的官吏瘋狂占領漢人土地,土地兼并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后來隨著地主經濟的復蘇,土地兼并現象更為嚴重,或奏討、或購買、或投獻,手段多樣。尤其是在那樣一個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發展的時代里,土地也被逐漸納入商品的范疇進行交易,地權轉移因土地買賣而加劇,土地集中已達到無可復加的地步,于是農村里分化出了大批無業農民。其次,丁役負擔嚴重不均。封建國家征收賦役的原則是以土地和人口為根據,人口的大量流失勢必引起丁役負擔不均。再次,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又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甚至會危及到清政府的統治。這說明,“攤丁入畝”的推行是由土地兼并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而決定的。
“攤丁入畝”執行之后,農民的賦役負擔變得均衡,這樣就阻礙了小生產者的分化。另外,“攤丁入畝”對丁徭的取消也助長了人口的增殖。
上一篇:國學《戰國時期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賞析
下一篇:國學《散文發展的轉折點——古文運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