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曲哲 【本書體例】
順治初,京師有賣水人趙遜者,未有室,同輩醵(jü據)金謀為娶婦。一日于市中買一婦人歸。去其帕,則發毿毿(sān三)白,居然嫗也。遜曰:“嫗長我且倍,何敢犯非禮?請母事之。”居數日,嫗感其忠厚,曰:“醵錢本欲得婦耳,今若此,反為君累,且奈何?吾幸有藏珠一囊,紉衣中,當為君易金娶婦以報德。”
越數日,于市中買一少女子。入門見嫗,相抱痛哭,則嫗之女也。蓋母子俱為旗丁所掠而相失者,至是皆歸遜所。嫗即為之合巹成禮。
嫗又自言洪洞人,家有二子,今尚存珠數顆,可鬻之為歸計。乃攜婿及女俱歸。二子者固無恙,一家大喜過望。嫗乃分其產,同居終其身。人以為遜忠厚之報云。
(選自《香祖筆記》)
順治初年,京師有一個賣水的人叫趙遜,沒有娶妻。于是同輩好友湊錢設法為他娶妻。有一天在街市上買了一婦人回家。當他去掉婦人頭上的帕子時,發現她頭發已白了,居然是個老太婆。遜對她說:“老人家,你年齡快比我長一倍,我怎敢無禮?請讓我把你作為母親對待。”這樣住了數日后,老太婆被趙遜的忠厚所感動,對他說:“湊錢本是為了娶妻,如今這個樣子,我反成為您的累贅,如何是好?我幸好還藏有一小袋珍珠,縫在衣服里面,我決定換成銀子為您娶妻,以報答你的恩德。”
過了數日趙遜在街市上買了一個少女回來,進門見到老太婆,二人相抱痛哭,她就是老太婆的女兒。原來,母女二人一起被清兵搶掠時互相失散,到如今都來到趙遜家,老太婆立刻為她二人成了婚。
老太婆又說自己是山西洪洞縣人,家中有兩個兒子,現在手中還保存有珠子數顆,可賣掉作為回家的旅費。于是她攜帶著女婿、女兒一起回到家,見兩個兒子都沒出什么事,一家人都十分歡喜。老太婆把自己的財產也分一份給趙遜,并和趙遜一同居住,直到死去。
大家都說這是趙遜忠厚的報答。
這篇通過賣水人趙遜娶妻的事,贊頌了他勤勞、忠厚、善良的品質和窮苦人之間真摯、純樸的感情。當賣水人好不容易從市上買一婦人回到家,卻發現是一白發老太婆時,他沒有暴虐,沒有埋怨,立即對老太婆說:“嫗長我且倍,何敢犯非禮?請母事之。”話說得十分誠懇、樸實,充分表現了他的忠厚、善良。正因為趙遜這樣忠厚,所以才深深感動了老太婆,使她拿出自己的藏珠,重新給趙遜買妻,又引出下面的故事。通過二人的對白,表達了兩顆美好善良的心。
這篇作品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運用了“巧合”的手法。文中寫趙遜前后兩次買回的婦人正好是母女倆,這就是一種巧合。但這種巧合有堅實的社會基礎,是真實可信的。文中“蓋母子俱為旗丁所掠而相失者”這句話,就很清楚地揭示出這種巧合的原因與必然性。正因為老太婆與女兒遭到清兵的搶掠失散,無依無靠,因而才賣身,也因而都被趙遜所買,這樣母女二人才得以重逢。她們的巧合重逢可以說是充滿著血淚的。“巧合”手法在這里的運用,可說是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既表達了作者美好的愿望,也揭露了清朝軍隊的殘暴,深化了主題,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交河鄉民
下一篇:京西店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