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敏 【本書體例】
董曲江前輩言:有講學者性乖僻,好以苛禮繩生徒,生徒苦之。然其人頗負端方名,不能詆其非也。
塾后有小圃,一夕散步月下,見花間隱隱有人影。時積雨初晴,土垣微圮(pǐ痞),疑為鄰里竊蔬者。迫而詰之,則一麗人匿樹后,跪答曰:“身是狐女,畏公正人不敢近,故夜來折花。不虞為公所見,乞曲恕。”言詞柔婉,顧盼間百媚俱生。講學者惑之,挑之語,宛轉相就,且云:“妾能隱形,往來無跡,即有人在側亦不睹,不致為生徒知也。”因相燕昵。比天欲曉,講學者促之行,曰:“外有人聲,我自能從窗隙出,公無慮。”
俄,曉日滿窗,執經者麇(qún群)至;女仍垂帳偃臥,講學者心搖搖,然尚冀人不見。
忽外言某媼來迓女,女披衣徑出,坐皋比上,理鬢訖,斂衽謝曰:“未攜妝具,且歸梳沐,暇日再來訪,索昨夕纏頭錦耳。”——乃里中新來角妓,諸生徒賄使為此也。
講學者大沮。生徒課畢歸早餐,已自負衣裝遁矣。外有余,必中不足,豈不信乎?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董曲江老先生對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教書的先生性情古怪、邪僻,好用苛刻的禮法要求學生,學生對此很感苦惱。然而,這個人很享有端方正派的盛名,因而誰也不能說他有什么不好。
學校后邊有一個小園子,一天晚上,這位先生在月下散步,看見花叢中隱隱約約有個人影。當時連下了幾天雨剛剛轉晴,土墻稍有倒塌,他懷疑是鄰居來偷菜的。他走近前去責問是誰,一看卻是一個漂亮的女子藏在樹后,女子見了他跪下來回答說:“我是狐仙的女兒,害怕您這個正人君子,不敢走近,因此趁夜間來折花。沒想到被先生看見了,請求您饒恕。”這女子說話聲音柔婉,眼神左顧右盼,生出無限媚意。先生迷惑起來,用話挑逗她,她溫順地靠近講學先生,并說:“我能把自己隱蔽起來,來往不露痕跡,即使有人在旁邊也看不見,因此,我到您這兒來,不會被你的學生們知道的。”于是兩人便進屋同居了。等到天快要亮的時候,先生催促她快走。她說:“外邊如果有人聲,我自然能從窗縫里出去,先生不要有什么顧慮。”
不一會兒,清晨的陽光照滿窗子,學生們紛紛而來,那女子仍然在帳子里躺著。先生心里發慌,然而還是希望學生們看不見。
這時,忽然外邊傳進話來,說有一個老太太來接女兒。那個女子聽見,披衣而出,竟然徑直走向講臺,坐在講席上,用手理了理頭發以后,整一整衣袖向先生告辭說:“來時未帶梳妝用具,現在暫時先回去梳洗一下,等有空時再來看望先生,并索要昨晚的酬金。”原來她是新來本地的一個漂亮妓女,學生們事先買通了她來干這件事的。
教書先生大為沮喪。學生們上完早課回家吃早飯時,他已背上包袱,悄悄溜走了。人外表上裝模作樣,內中一定空虛,難道不正是這樣嗎?
揭露抨擊程朱理學和虛偽的道學者,是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講學者》就是一篇運用寓莊于諧的小喜劇,諷刺嘲笑了假道學先生,撕開了其道貌岸然的偽裝。小說表現了作者鮮明的反虛偽的精神。
諷刺是一種對有害事物形式內容矛盾現象的特殊評價。諷刺的審美價值就在于把這種矛盾的內容鮮明尖銳地揭示出來,使其“麒麟波下露出馬腳”,現出本質來。《講學者》中那位“性乖僻”的教書先生,文章開篇時還“頗負端方名”,且“好以苛禮繩生徒”,一副威嚴的道學家的面孔。然而,隨著情節的展開,這位道學先生卻演出了一幕自摑耳光的丑劇。作者冷雋風趣而又富有層次地為我們展示了丑劇中的這位教書先生名與實、表與里、言與行、教人與律己的反差和矛盾。
塾后小圃,教書先生散步于花前月下,遇一自稱“狐女”的清麗女子。那女子“言辭柔婉,顧盼間百媚俱生”,使得教書先生大受其惑,竟一反“端方”常態而主動以語相挑。當女子聲言“能隱形、往來無跡”“不致為生徒知”的時候,使得教書先生更放膽與那女子“相燕昵”,和平素簡直判若兩人。作者用寥寥數語把教書先生“端方”的名聲與丑惡行為的矛盾、反差揭示得異常鮮明。其陽奉陰違,表里不一的假道學面目清晰可見。然而他自己卻“尚冀人不見”,“天欲曉”就催促那女子離去。這是對其骯臟靈魂,虛偽面目的再補充。到曉日臨窗,生徒“麇至”,教書先生唯恐被人發覺而“心搖搖”之時,作品推出了最富戲劇性的一幕:有老婦來接女兒。這已夠尷尬,更兼之那女子既不“隱形”,亦不“從窗隙出”,反而大模大樣坐到講席之上,直面眾生徒,從容理鬢。辭別時還說,有空再來收取昨晚的酬金。揶揄、諷刺到了極至,讀之真叫人忍俊不禁。原來,這是苦于苛禮束縛的生徒買通新來的角妓,以考驗自己的先生能否同樣嚴格律己。不料他們“不能詆其非”的先生教人律己不一,人前背后不同,將丑行敗露于大庭廣眾之前,眾目睽睽之下。虛名、假面、偽裝統統被當眾撕得粉碎。教書先生宣稱奉行“存天理、滅人欲”的信條,并以此嚴格約束學生,卻見“狐女”即不能自持,滅不掉一己的私欲。程朱理學虛偽、荒謬和不近人情的實質,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全文構思精巧,喜劇性情節、對嘲諷對象痛快的否定和對其實質的深刻揭示,以及語言流露出的輕蔑感情,都給人以強烈的感受,讀后難以忘懷。
上一篇:記任昭才
下一篇:許允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