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開沛 【本書體例】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jié)先生。晉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著名詩人。曾任彭澤令,后辭職隱居田園。《搜神后記》10卷、與《搜神記》相近,傳說為陶潛撰。
晉太和中,廣陵人楊生,養(yǎng)一狗,甚愛憐之,行止與俱。后,生飲酒醉,行大澤草中,眠,不能動。時方冬月燎原,風勢極盛。狗乃周章號喚。生醉不覺。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還以身灑生左右草上。如此數(shù)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濕。火至,免焚。生醒,方見之。
爾后,生因暗行,墮于空井中,狗呻吟徹曉。有人經(jīng)過,怪此狗向井號,往視,見生。生曰:“君可出我,當有厚報。”人曰:“此狗見與,便當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已死,不得相與,余即無惜。”人曰:“若爾,便不相出。”狗因下頭目井。生知其意,乃語路人云:“以狗相與。”人即出之,系之而去。卻后五日,狗夜走歸。
(選自《搜神后記》)
東晉太和年間,廣陵的楊生,養(yǎng)了一只狗,十分喜愛它,出出進進,都與狗為伴。有一次,楊生喝醉了酒,走在低洼的草地里,昏昏迷迷地睡著了。這時正是冬季,人們放火焚燒野草,風又很大。狗急得圍著楊生不停地叫,楊生爛醉如泥,一點都聽不見。正巧前邊有一水坑,狗跑到水坑里,將渾身都蘸滿水,回來灑在楊生周圍的草地上。這樣來回多次,不停地在楊生周圍小步走動,草都沾濕了。火燒到楊生周圍熄滅了,楊生幸免一死,酒醒后,才看清這種情形。
后來,楊生夜晚走路,不小心掉在枯井里,狗在井邊叫了一整夜。天亮?xí)r有人路過,看見狗對著井叫,覺得奇怪,扒到井邊一看,見到了楊生。楊生哀求說:“先生快將我救出去吧,我一定厚厚地報答你!”過路人說:“你將這條狗送給我,我就救你出井。”楊生說:“這只狗曾救活過我的命,不能送你。除了這只狗,您要什么我都不吝惜。”過路人說:“如果你不將狗送我,我就不救你出井”。這時狗伸下頭望著井下。楊生明白狗的意思,向過路人說:“就將狗送給你。”過路人把楊生救了出來,牽著狗走了。五天后,狗在一天夜里跑了回來。
《楊生狗》是一篇名符其實的動物題材小說。說它是動物小說,是因為它以動物為主角,通過動物的行為、遭遇、命運,曲折地反映了社會。
動物文學(xué),在當代兒童讀物中,占著優(yōu)勢,而在古代小說園地里,也不少見。東晉時代的陶淵明,通過描寫動物的生活,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對社會風氣,對人情事理的種種看法,而且寫得特別成功,是非常可貴的。由此可見,陶淵明不僅一直在尋求“世外桃源”,而且也一直在尋求人性的返本與歸真。
在作者筆下,狗是富有靈性的。它聰明、機警、對主人忠誠,善解人意。先后兩次救主人楊生的性命。這樣的狗,值得為它立傳。作者也寫人,主要寫過路人,著墨不多,畫出了一種人的丑惡嘴臉。過路人聽到落井的楊生呼救,他不是先救人不死,而是先講條件,把狗送給他,才肯救人;不送狗,不救人。人與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反映出人情的淡薄與世態(tài)的炎涼。
人們常說,狗通人性。狗如何通人性,小說作了具體而可信的描述。作者緊緊圍繞著狗的行為,展開故事。構(gòu)思巧妙,立意新奇,把一個平常的動物,寫得有聲有色。作者所講的故事,褒貶得當,可資借鑒。
上一篇:楊國忠之子
下一篇: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