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孟鄰 【本書體例】
長白浩歌
長白浩歌子,真實姓名及生平不詳。一說為生活于清乾隆時代的尹慶蘭(為當時大學士尹繼善的第六子),在當時負有文名。一說為清末光緒年間上海申報館文人假托。其筆記小說集《螢窗異草》三編十二卷,收小說138篇,多敘明末清初時的見聞,頗多對鬼仙狐魅、花妖畸人的描寫,受《聊齋志異》的影響很明顯。已發現有乾隆年間手抄本,故可否定其為申報館文人假托。
驪山之陰有石洞,其額曰:“天寶遺跡”。以石為扉,堅不可破,人亦莫知其所有。故明正統年間,門忽自裂,寬僅尺許。有芻蕘者見之,歸以語其鄉人劉瑞五,已則惴惴焉未敢入也。瑞五幼讀書,性豪縱,有古俠士風,聞之欣然欲往。乃約里中喜事而好奇兼饒膽識者,共得五人,攜酒食獵具而行。
至則山徑崎嶇,荊榛塞路,攀附而后上。及見洞口,白石磷磷,然滑膩光澤如有人徑行者,心竊異之。又行里許,始達其穴。由隙而窺之,其中窈杳(yǎo yǎo咬咬)而深黑,都無所睹。有怯者,即欲言旋;其勇怯半者,亦未敢言入。獨瑞五奮臂大呼曰:“不探此奇,歸有何趣?”乃篝火燃炬,踴躍以前。遂先入,繼之者又僅得三人。
初入差可駢肩,漸深而能容駟馬。兩旁皆石壁,潔白晶瑩,以火燭之,仿佛如有繪畫。瑞五顧謂眾曰:“境殊不惡,何怯為?”益深入之,窮其奇。曲折數武,便得一門,其屏以青玉為之,隸書數行,墨跡猶新,其眾以炬照而讀之。其略曰:“朕與妃子每遇盛暑避熱此間,共享洞天之福,于茲五年矣!風流蕭灑,不啻神仙。漢武白云鄉,遂非所羨。但恐千秋萬歲后,罕有知吾兩人相得之歡者,爰命良工置石像于內,以流傳不朽。間與妃子流覽其中,不禁相視而笑,幾忘其身之匪石也”。末署“天寶十年秋七月御筆”,始知為明皇所書。及轉屏后,大可數十楹,中置寶座,僅虛位,尚無他奇。左為曉妝閣,一石美人挽發對鏡,倦態堪憐。旁二宮娥,一捧匜器,側立而欲前;一代妃捧發,跪而持之,貌甚恭謹。妃首微回,似有所悟,眉目皆入畫。妃后立一人,唐巾便衣,髭(zī資)須微捋(lǚ呂),則開元皇帝像也。情形態度,宛然相親,眾覽之無不欣欣欲笑。其右為浴池,以綠玉為水,波紋蕩漾如活。旁立二人,執巾捧帨,眉睫間微含笑意。帝與妃皆以白玉為體。帝白身游戲水中,僅沒其臍下,坐而側首,以目招妃,狀似欲言而匿笑。妃坐小石床,亦裸其上衣,酥乳輕圓,麝臍微露,無不歷歷可見。然而黛低云亸(duǒ朵),容如靦腆,且以纖手捫繡帶,一似欲解而不勝其羞者。由裳而下,雙彎則已盡赤矣。
瑞五與眾孜孜諦視,方將深探其秘,而舉首遙睇,帷幙儼然。俄聞大聲發于其中,如崩石。且冷氣砭人,肌皆生栗,遂股栗欲返。雖瑞五之豪邁,亦凜乎不可獨留。比出洞口,三人中已仆其二,面色青碧,口皆流涎,狀如中毒。乃大驚,扶掖下嶺,踉蹌而歸。至夜,俱暴卒。
家人罔知其由,遂涉官訟。鞫瑞五,具陳本末。命吏驗之,信然,乃薄責而遣之。因以丸泥封其洞,且鑿其額,以滅其跡。然在樵夫牧豎猶能識之。洎(jì計)乎天啟末年,雷震其穴,亂石嵯峨,已渺然不知其處。
外史氏曰:“余嘗怪明皇為一代風流帝王,驪宮之造選勝搜奇,豈無雪洞云桂之樓,而僅以土木侈其觀?且阿嬛素豐于肌,性必畏暑,又豈無清涼世界以安此弱質哉?及聞此事于瑞五后裔,雖荒誕不經,而未始不可補開元遺事。故存其異而錄之,以俟世之問津者”。
隨園老人曰:“刻畫奇詭,幾與《聊齋》相埒(liè列)。然曰喜事好奇、兼饒膽識,方可以語此,則已得山水三昧矣!世無瑞五其人,不免皆門外漢”。
(選自《螢窗異草》)
驪山的北面有個石洞,洞上的橫額寫著:“天寶遺跡”。這個洞以石頭作門,堅固得打不開,人們也不知道里面有些什么。明朝正統年間,洞門忽然自己裂開,寬度僅有一尺左右。有個打草砍柴的人看到這情形,回去后告訴了同鄉劉瑞五,自己卻很害怕不敢進去。瑞五少年時讀過書,性格豪爽放達,有古代俠客的氣概,聽到這個消息后很愿意進洞去看看。于是就約集了村中好事好奇并且富有膽量見識的人,一共有五個,帶了酒和食品以及打獵的器具上了路。
到了那里,卻見山上的小徑崎嶇不平,荊棘叢生擋住去路,他們沿峭壁攀緣而上。等看到洞口,見有白石累累,卻光滑柔膩泛著光澤,好象有人走過這里一樣,心里暗自覺得奇怪。又走了一里路左右,才到達了洞口。從一個小孔向里看,里面幽深而黑暗,什么也看不到。有膽怯的人就想轉回去,那些勇氣與膽怯各一半的人,也不敢說進去。只有瑞五高舉胳臂大聲叫道:“不去探究這里面的奇異奧妙,回去還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架起篝火并點燃火把,先進入洞中,隨著進入的只有三人。
剛剛進去時大致可以并肩而行,再向里洞寬就能容下四匹馬。洞穴兩邊卻是石壁,潔白晶瑩,用火把照著觀看好像上有繪畫。瑞五回頭對大家說:“此地境界很不錯,干么膽怯呢?”于是更向洞里深處走,想徹底探究其中奇妙。拐彎走了幾步,便找到一個門,迎面有青玉屏風。上面用隸書寫了幾行字,書寫的痕跡好象新的一樣,大家用火把照著閱讀,字跡大致說:“朕與妃子在遇到酷熱天氣就常常到此避暑,一塊享受洞天的幸福,到現在已有五年了!風流瀟灑,與神仙沒有兩樣。漢武帝以白云為溫柔之鄉,于是不再為我所羨慕。然而恐怕朕死后,很少有知道我們兩人在一起之歡快的人了,于是命令優秀的工匠塑造石像放在洞中,以便永遠流傳。有時朕與妃子在洞中大略觀看一下,禁不住相視而笑,幾乎忘了自己的身體不是石頭了”。結尾處署名“天寶十年秋天七月御筆”,他們才知道字跡是唐明皇所書寫。等轉過屏風墻后,是一個幾十間大的殿堂。中間放著寶座,只是空著位子,還沒有其他的奇妙。左邊是“曉妝閣”,一個石雕美人,正對著鏡子挽著頭發,慵倦的樣子實在可愛。旁邊二位宮女,一位捧著臉盆立在旁邊,好象要走上前去;另一位宮女替妃子捧起頭發,跪在地上拿著,面部表情非常恭敬謹慎。妃子的頭稍稍回轉,好像有話要說,眉毛眼睛都象畫的一樣。妃子后面站著一人,穿著便服戴著唐朝時的頭巾,輕輕捋著胡須,則是唐明皇的雕像。他們的姿態風度,仿佛互相親昵的樣子,大家看了都樂得想笑。右邊是浴池,水用綠色玉石作成,水波蕩漾起伏如同真的一樣。旁邊站著兩人,拿著浴巾捧著佩巾,眉目間微微含著笑意。皇帝與妃子身體都用白玉雕成。皇帝裸體在水中游戲,水僅僅沒蓋肚臍以下,坐著偏著頭,用眼睛招喚著妃子,象想說話而又藏著笑意。妃子坐在小石床上,也脫去了上衣,酥軟的乳房輕柔滾圓,肚臍微微露出,看得清清楚楚。雖然這樣,卻仍低著眉眼,垂著頭發臉上有些靦腆,同時用纖細的手指拈著漂亮的衣帶,好象想解開卻又禁不住羞澀的樣子。從裙子向下雙腿都已經完全赤裸了。
瑞五與大家正仔細地觀看,正要向更深處探究秘密,抬頭遠遠地看去,帷幕垂掛。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一種巨大的聲音從里面發出,象石頭崩裂一樣。而且冷氣刺人,大家皮膚上都起了疙瘩,雙腿發抖,想要回去。即使是豪邁的瑞五,也緊張得不敢獨自在洞中逗留。等出了洞門,三個人中已倒下兩人,臉色青綠,嘴流口水,好象中毒一樣。大家極為吃驚。扶著走下山嶺,跌跌撞撞回了村。到半夜,兩個人突然死去。
兩人的家里不知是什么原因,于是到官府告了狀,官府審訊瑞五,瑞五就把這件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告訴了官府。官府令差役驗看,果然如此,于是把瑞五訓斥了一下就釋放了。隨即用泥土將洞封死,并且將洞上橫額鑿掉,好讓這遺跡完全消失。可是打柴的農人與牧童還是能夠辯識它。到了明朝天啟末年,雷電震動了石洞,亂石堆積很高,洞也已經不知在什么地方了。
外史氏說:“我曾奇怪,唐明皇是一代風流帝王,驪宮的修造就搜羅了許多珍奇,難道沒有白雪作的洞穴、月桂樹造的樓閣,而僅僅用土石、木頭表現宏大景觀嗎?況且楊貴妃向來肌膚豐腴,必然害怕炎熱,難道沒有清涼世界來供她孱弱的身體休養嗎?我從瑞五的后代那里所聽到這件事,雖然荒誕不經,但未嘗不能作為開元年間遺事的補充。所以為保存這怪事而記錄下來,好等待后世人們去探尋”。
隨園老人說:“刻劃的奇異詭怪,差不多與《聊齋》相同。可是故事中說,只有好事、好奇又具有膽量見識的人,才能對他們講述這些,就已經得到了其中真諦了。世上若沒有瑞五這個人,不免都是門外漢了。”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風流韻事以神秘、豪奢著稱,因此后人對此頗多想象。本篇所記的傳說,大概就出自這種原因。雖然內容荒誕不經、但就想象的奇特瑰麗、描繪的華麗細膩、敘述的生動傳神與行文的波瀾起伏而言,堪稱佳構。
作者為了表現明皇與貴妃冠絕千古的情愛生活,抓住最能體現宮廷生活豪奢蕩佚特征的兩個場面,即梳妝與沐浴。尤其是后者,作者對人體塑像的精雕細鏤,無疑是由我國古代高超雕塑藝術所引發的優美想象。特別是關于女性人體雕像的描寫,在我國文學中尚屬罕見。作者描寫貴婦行將解衣去帶,卻又“容如靦腆”不勝羞澀的神態,既迎合了讀者對于人體的審美角度,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同時又照顧到中國讀者的審美習慣,寫得華麗而含蓄。
除了場面描繪的細膩生動之外,作者在行文上頗下功夫。首先是筆法上曲徑通幽,層層深入,猶如一個布置了許多層帷幕的舞臺,揮求者需要層層撩開而進,才能看到燦爛無比的布景。作品開頭“以石為扉,堅不可破,人亦莫知其所有”一句,為整個描寫定下了神秘浪漫的氛圍。接著瑞五等人一路披荊斬棘,才到洞口,而且又“行里許,始達其穴”。到了目的地卻又“窈杳而深黑,都無所睹”。重重曲折的寫法,使讀者對此洞更生神秘之感,閱讀的興味也被挑動起來。接著境界漸漸開朗,瑞五等人首先看到了精美的壁畫;接著“益深入之”,又見明皇御書筆跡。最后“轉屏后”,終于看到了精美無比的人體塑像。寫到這兒,讀者或者已經滿足,不料作品仍不罷休,筆鋒更進一層,寫瑞五“舉首遙睇,帷幙儼然”,暗示讀者,里面仍然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探尋。作品留給讀者一個巨大的回想余地,加深了作品的神秘色調。
其次,為了表現石洞的神秘,作品不斷以人物的反應反復地渲染、烘托、起先是“芻蕘者”“惴惴不敢入”,這就告訴讀者,此洞不同一般。繼而,只有“性豪縱有古俠士風”的瑞五以及“饒膽識者”才敢前往探尋,無疑在于渲染洞的神秘。然而,就是這些“饒膽識者”進洞之后,也有怯者,甚至連“勇怯半者”也不敢進,更令讀者緊張。等瑞五等人觀看了宮廷生活的塑像后,洞中傳來了巨大聲響與使人戰栗的寒冷空氣,其可怕的程度使瑞五“亦凜乎不可獨留”,使人驚心動魄。更使人感到可怕與奇異的是,探尋石洞的三人中已有兩個倒下,而且癥狀可怕,竟然暴卒。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究竟那些使人猝死的“崩石”般的“大聲”與讓人“肌皆生栗”的冷氣是些什么東西呢?不得而知。作品極力渲染洞中的恐怖氣氛,以及幾位勇士奇怪的死亡方法,意在襯托石洞的神秘,越是感到恐怖,越是能達到表現神秘的效果。
上一篇:大鐵椎傳
下一篇:太陰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