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
【概說】
自強不息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意是,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世,也應當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此后,漸漸地演變為中華精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天道酬勤”,對于每個人來說,如果堅持每天有一個新的起點,新的收獲,通過不懈努力,就會鑄就自強不息的品質,成就自我的價值。反之,畫地為牢,裹足不前,就永遠不會獲得最后的成功。
【故事錦囊】
曾國藩天資一般,就連他自己也說“余性魯鈍”。他的成功,靠的是自強不息,腳踏實地。
曾國藩的自強表現在他的勤奮上。學習中,他從沒有間斷過,即使在公務最繁忙的時候,他仍然每天利用閑暇的時間讀書寫字。各種奏牘、書信、家書和日記,都是他新手所寫或刪定的。
自從創辦湘軍之后,他把這種勤奮自強的精神帶入了軍隊,把它作為選拔將領的依據;那些習性懶散、不求上進的人成了淘汰的對象。
曾國藩有早起的習慣。他制定的“八本”、“三致祥”等家規中,有一條就是“居家不以晚起為本”。同樣,在軍旅中,他不僅自己早起,也要求他的部下、士兵早起。剛開始許多人不適應,但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這成了湘軍的一大特色。
曾國藩在軍中每天凌晨起床,洗漱完后,就召集幕僚將領一同吃飯。許多人因為起得晚而受到曾國藩的責備,其中包括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
曾國藩去世后,李鴻章對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說:“我的老師太了不起了,從前我跟他在軍中辦事的時候,他每天一早起來,六點鐘吃早飯,我貪睡趕不上,他偏要等我一同吃飯,我只好勉強起來,胡亂洗漱了一下。一時受不了,時間長了,也就不覺得苦了。后來,我才知道早起的益處,這是老師教導的結果。”
其實,早起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一個習慣,卻反映出曾國藩的勤奮和自強,這是一種做事情的精神狀態,這是最重要的。
【知識庫】
孫敬懸梁
東漢時候,有個叫孫敬的人,年輕時好學不倦。他讀起書來廢寢忘食,時間一長,非常疲倦,老打瞌睡。為了對付瞌睡,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拴在房梁上,一頭綁在頭發上。讀書打盹的時候,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把頭皮扯痛了。這樣他的睡意就全沒了,再繼續讀書。靠著這種近乎折磨的方法,孫敬后來成為著名的政治家。
上一篇:國學《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賞析
下一篇:國學《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