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集大成者、客觀唯心主義者、唯心主義辯證法家。1770年8月出生于符騰堡斯圖加特城的一個官僚家庭。1788年至1793年在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獲哲學學士學位,對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表示了極大的熱情和歡迎。畢業后,先后在瑞士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當家庭教師。1801年至1807年初在耶拿大學教書,任講師、副教授,完成了第一部重要著作《精神現象學》的著述(1807年出版)。此間,拿破侖指揮法國軍隊在耶拿一戰中打敗了普魯士軍隊,對此黑格爾表示歡迎,并贊揚拿破侖是法國革命繼承者、革新家、偉大人物,將為德國開辟新的道路。1907年,移居班堡,從事報紙編輯工作。1808年至1816年任紐倫堡文科中學校長,完成了最重要的著作《邏輯學》(即通稱的“大邏輯”)的著述,該書分三編,第一編出版于1812年,第二編出版于1813年,第三編出版于1816年。1816年至1817年任海得爾堡大學教授,于1817年出版了《哲學全書》(包括《邏輯學》即通稱的“小邏輯”、《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1815年拿破侖垮臺后,歐洲出現了全面反動的形勢,黑格爾開始從反對普魯士政體轉向為普魯士國家辯護,1816年10月他發表了海得爾堡大學就職演說,頌揚普魯士國家是“建立在理性原則之上”的。1818年黑格爾被普魯士國王任命為柏林大學教授。1829年任柏林大學校長。1831年11月死于霍亂。在柏林期間的主要著作是1820年出版的《法哲學原理》,該書宣稱國家是“地上的神物”,哲學純粹為國家服務。死后由學生根據其講演整理出版的著作有:《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等。
黑格爾哲學是直接從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哲學思想出發,并在對其批判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方面,把康德開創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推向頂峰,創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一方面也系統地發揮了他們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創立了觀念的辯證法。
黑格爾把“絕對觀念”(又稱之為“世界理性”、“宇宙精神”)即某種精神本源,看作是世界的本質和基礎,是萬物的核心和命脈,而世界上的各種事物或現象只不過是“絕對觀念”的體現或“外化”。他從“實體本身就是主體”的思想出發,認為“絕對觀念”的全部發展過程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即邏輯階段、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就是作為主體的“絕對觀念”“產生自身的、發展自身的、回到自身的過程”。構成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就是對“絕對觀念”辯證發展過程的闡述。黑格爾在其唯心主義基地上詳盡地闡述了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和若干重要范疇,論證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提出了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相一致的思想,邏輯的和歷史的相統一的思想,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發展過程的思想,真理是一個過程、是全面的、具體的思想,歷史是一個有規律的發展過程的思想等。但是,黑格爾沒有從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辯證法中作出直接的革命結論,相反,他關于社會政治觀點則是相當保守的:極力維護私有制,論證私有制的合理性,把國家說成是市民社會的“真實基礎”、“地上的神物”;貴族是社會的第一等級,人民要與貴族聯合,資產階級應當參加國家管理,但其地位和作用要受到限制等。不過黑格爾對法國大革命始終是持贊許態度的。
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方法和唯心主義體系之間具有深刻矛盾。辯證法的革命方面被過分茂密的保守的體系所悶死,從而使其辯證法具有極大的不徹底性。黑格爾哲學方法和體系的矛盾,方法的革命性和社會政治觀點保守性的矛盾,是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要求和這一階級的軟弱性格的表現。
黑格爾哲學思想對后來的哲學發展有很大影響。它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來源之一,但后者不是前者的簡單繼續,而是辯證法思想史上的新質階段。
上一篇:黑人文學
下一篇: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