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夏多布里昴
弗蘭克斯·瑞奈·德·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法國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十九世紀上半期消極浪漫主義代表。早年曾入軍界,參加過孔德的貴族叛亂集團。他曾一度受拿破倫賞識,出任駐羅馬使館秘書等職,后又辭職,與斯太爾夫人等結成反拿破倫政治集團。1811年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后,歷任貴族院議員、內政和外交大臣等職。波旁王朝垮臺后,專事寫作直至逝世。
他的小說《阿達拉》和《勒內》是消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其中勒內形象是法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世紀病”典型。他的理論著作主要有《基督教的真諦》和《論英國文學》。 《基督教的真諦》是他的重要美學和哲學著作,曾被稱為法國消極浪漫主義的宣言書。全書分為“教理與教義”、 “基督教的詩意”、 “美術與文學”和“信仰”四個部分。全書的中心思想是教人“熱愛基督教”,基督教是人的精神支柱。由此出發,他探討了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和哲學等,他把基督教看成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把基督教精神看成是衡量藝術優劣的準則。他認為“在一切現今存在過的宗教中,基督教是最富于詩意、最人道、最利于自由和文藝的”,它給智慧和藝術帶來寶貴財富, “差不多所有的科學和文藝都來自宗教。”人神合一的“基督教在它誕生時就(給詩人)提供了理想的精神美和理想的性格美”,是它“給予藝術家以完美的楷模”,因此文藝創作的成功與否要取決于基督教。
夏多布里昂反對啟蒙主義所倡導的“理性”,推崇神秘和憂郁,他的美學理論也是以神秘主義為基礎,以憂郁美為特征的。他提出“在宇宙中,一切都是隱藏著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人本身也是“一個不可解釋的神秘事物”,而基督教的精神正是這樣的神秘境界。在他看來,憂郁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而基督教發揚了憂郁的傾向,以憂郁表現了對神秘天國的思慕、向往,因此藝術的使命不在于
反映現實,而在于“超乎世界之上”,進入神秘、夢幻的境地,描繪出憂郁、虛空的心靈,并認為唯有這樣才是美的作品。于是他提出藝術家要追求非塵世間的“真正的”美的主張。這些正是消極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征。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浪漫主義文藝觀大都與神學觀念有聯系,但是夏多布里昂與此有所不同,他的宗旨在于從美和藝術的角度為基督教辯護,以復興封建的、教會的統治,對抗當時的革命運動。他的美學理論對當時的浪漫主義文藝運動起了消極以至反動的作用。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喜劇感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