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到公元589年楊堅滅陳,共經歷了369年,這段歷史,史稱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特點,是門閥士族地主階級專政。門閥士族地主是從東漢豪強地主發展來的,它占有大量土地,擁有大批奴婢、佃客、部曲和家產,享有免稅、免役等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特權。它兇殘狠毒、荒淫放蕩、腐朽墮落,內部充滿了傾軋、篡奪和殘殺。在這種反動統治下,社會經常處于分裂變亂之中,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如西晉時有李特、李流起義,北魏末年有六鎮各族人民起義,東晉末年有孫恩、盧循起義,南齊時有唐寓之起義。這些起義斗爭,都不同程度的打擊了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
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三國時劉徽寫成了《九章算術》注解,還發明了重差數,對數學和測量學作出了重要貢獻。西晉時楊泉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總結出了“地有形而天無體”的新認識。南北朝時的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已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水平;他所制定的大明歷,是我國歷法史上第一次使用歲差。錢樂之所造的銅渾象,著錄的星座已有1464顆。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對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經驗,如土壤性質、耕作制度、選種育種、施肥管理等,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三國時的張仲景著《傷寒論》,創立了陰陽表里的辯證學說。后來王叔和又根據張仲景的脈學原理,著成《脈經》,對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關系作了系統的分析和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推動了哲學思想的發展。
魏晉時期經濟、政治反映在哲學思想意識形態上,就是玄學的興起。玄學一詞來源于《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思是虛無玄遠、高深莫測。玄學家特別推崇《老子》、《莊子》和《周易》,他們把這三本書合稱為“三玄”。
魏晉玄學唯心主義在本體論方面,主要繼錄了老、莊思想。在政治倫理方面,則承襲儒家的較多。《老子》的無為,《莊子》的虛無主義,《周易》的神秘論,《論語》的上下尊卑之分,是玄學家借以發揮和論證的思想資料。他們一反兩漢經學家煩瑣荒誕之風,通過注釋典籍,注重義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形式的思想體系。
玄學的“貴無”、“賤有”,很容易使人懶散頹廢,不盡職守,放縱享樂,放棄現行的規章制度,破壞封建秩序,這對封建統治是不利的。同時它那套虛無玄遠之理,高深莫測之言,也只能在士大夫中流行,很難在社會中普及。相反,佛教卻因社會的黑暗混亂,人生的離亂痛苦,廣大人民處于饑寒交迫之中,而蔓延滋長起來,為統治者提供了一套很方便、很有效的精神工具。因此,魏晉玄學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就逐漸衰落下去,被佛教唯心主義所代替。當時的統治者都極力支持和提倡佛教,到梁武帝時甚至宣布為國教,佛教唯心主義在社會上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魏晉玄學,成了當時社會的統治思想。
魏晉時期,唯心主義者何晏、王弼等提出“貴無論”,認為現實世界之上或之后有一個本體,他們稱之為“無”或“道”,而現實世界的一切,則是從“無”或“道”中產生的。唯物主義者裴頠等則反對“貴無”,主張“崇有”,認為絕對的“無”決不能生有,一切事物的最初產生都是它們自己生出來的。“貴無”與“崇有”的對立,是當時哲學中的一個根本分歧,它貫穿或影響到當時哲學的其他方面。魏晉玄學圍繞“有”、“無”所展開的爭論,擺脫了具體事物的局限,在抽象思維方面又前進了一步。提出了有無、本末、一多、動靜、體用、言意等一系列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學范疇,促進了人類理論思維的深化,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南北朝時期,唯物主義同佛教唯心主義展開了大論戰,論戰的中心是形神關系問題。佛教唯心主義的理論基礎就是神不滅論,他們的因果報應、三世輪回、天堂地獄等說教都是建立在這一根本思想上的。東晉時的慧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反對唯物主義的“形神俱化”觀點,認為形有聚散,而精神卻永恒存在。他歪曲桓譚等人的薪火之喻,認為薪有存無,火卻可以由此薪傳到彼薪,永遠無窮盡地傳下去,精神也可以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與此相反,戰斗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范縝,就是抓住了“神不滅論”這一根本問題,針鋒相對的寫了《神滅論》,對以梁武帝為代表的佛教唯心主義的謬論進行了深入的批駁,對形神關系問題作了全面深刻的論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質神用”的著名論點,達到了形神關系問題上樸素唯物主義一元論可能達到的高度。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