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任叔
曾用筆名巴人、趙冷、屈軼、碧珊。浙江奉化縣大堰鄉人,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青年時代受《新青年》等進步刊物影響走上新文學之路,先后加入文學研究會、左翼作家聯盟。當過教員、編輯。解放戰爭時在解放區任過中共中央統戰部第二處副處長。1950年任我國駐印尼首任全權大使。1953年后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文藝報》編委、中國作協外國文學委員會委員、全國文協委員。1957年因《論人情》一文遭批判; “文革”期間受到殘酷迫害,1969年被遣送回原籍,1972年慘死故里。
巴人一生著述頗多,通曉小說、散文、評論多種文體,其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疲憊者》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其理論著作《文學論稿》 (1939——1940)是我國較早的一部文藝理論著作,材料豐富,論述全面,力求以馬列主義觀點對文藝領域的各種問題作出解釋。該書曾再版多次,有較大影響。
1957年,巴人寫下的《論人情》、 《給〈新港》編輯部的信》、《以簡代文》在文藝領域引起強烈反響,其觀點是當時我國關于人性、人情、人道主義大論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方。他提出,文藝作品中的“人情”就是“人類本性”,也就是“人道主義”。大凡有價值的偉大之作,總是具有最充分的人道主義。人道主義是適用于任何文學作品的概念或標準。他認為,“人情就是人和人之間共同相通的東西。飲食男女,這是人所共同要求的。花香鳥語,這是人所共同喜愛的。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這是普通人的共同的希望。”而在階級社會里,由于這些“人類的本性”受到“壓抑”, “受到阻止和妨害”,因此, “就會有人起來對抗和斗爭”,“這就有了階級斗爭”。無產階級主張階級斗爭是為了“解放全人類”,所以“階級斗爭也就是人性解放的斗爭”。由此他提出, “我們要使文藝服務于階級斗爭,正是要使人在階級消滅后‘自我歸化’——即回復到人類本性,并且發展這人類本性而日趨豐富”。并認為當時文藝創作中 “政治氣味太濃,人情味太少”,就是因“機械地理解了文藝上的階級論的原理。”無產階級文藝要“通人情”、要“達無產階級的理”,但唯有“能通情‘才能達理’,”因此沒有理由反對在為階級斗爭服務的文藝作品中表現更多的人情味,使階級的戰士閃爍著更多的人性的光輝。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熟悉的陌生人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