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紀事本末體《圣武記》
《圣武記》是我國清代思想家魏源撰寫的歷史著作。書中談到18世紀西北地區穆斯林的反清起義問題。記載清軍平定新疆大小和卓木之亂,綏服哈薩克、布魯特、敖罕、巴達克山等地區,鎮壓烏什、昌吉人民起事,平定張格爾之亂,抗擊浩罕安集延人入侵等一系列歷史事件。
那是在清乾隆年間的1794年4月23日,在當時的湖南邵陽縣金潭,也就是現在的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出生了一個聰穎異常男孩,這個男孩就是魏源。
魏源出生于詩書世家,祖父有學問但隱居不仕;父親也是個讀書人。魏源從小聰慧,但沉默寡言,常常整日獨坐。
魏源的祖父看著孫兒的相貌,曾經這樣說道:“這孩子性情相貌都不平常,不要把他當作一般孩子來養育。”
魏源從小就與別的小孩不一樣,很少嬉笑打鬧,也不愛多言,老是單獨一人靜悄悄地坐在一邊。到了讀書識字的年齡后,他就經常把自己關在書樓上刻苦攻讀。由于他平時很少下樓來玩耍,所以連自己家里喂的狗都認不得他這個小主人。
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魏源在書樓上讀著讀著,突然興致大發,獨自下樓,準備去住房后面的潭灣里欣賞“潭灣夜月”的美景。哪想到他剛走下樓梯,幾只看家狗便一齊撲了過來,圍住他狂吠亂叫,把小魏源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幸好家人迅速跑來解圍,他才沒被自己家里的狗咬傷。
魏源七八歲的時候,進入書塾學習。他讀書非常用功,對好書愛不釋手,常常伴燈苦讀到天明。母親怕他熬壞了身體,常常催他早點睡覺,有時硬是吹滅燈逼他去睡。但等到母親睡后,他又悄悄起來,點上燈,用被子遮住光讀起來。小小的魏源就是這樣勤奮的讀書。
魏源在九歲那年,去參加縣里的童子試,并且在考試中一鳴驚人。在去參加童子試前,老師見他年紀尚小,很不放心,就考他對對子,老師出上聯“閑看門中月”,這是拆字聯,門中月合起來是“閑”字。魏源抬頭一看墻上正好掛著一幅“春耕圖”。他當即對出下聯“思耕心上田。”老師一看魏源應對如此敏捷,激動地說:“好,對得好!”
考試的日子到了,堂上幾十名兒童熙熙攘攘,縣令忽然發現群童中有一個孩子眉清目秀,舉止瀟灑,十分可愛,于是特地召他上來一試,這個孩子就是魏源。
縣令面前放一只茶杯,茶杯上畫著太極圖,他當即出句說:“杯中含太極。”魏源臨來之前母親給他烙了兩張大餅揣在懷中,此時,他一摸胸口,有了!從容對答說:“腹內孕乾坤。”
眾人聽后大為驚異,縣令也覺奇怪,忙問“何謂乾坤?”魏源對答如流:“天地謂乾坤,我懷中的兩張餅正像乾坤,我吃了它,就要考慮天地間大事了!”
大家聽了,一致稱贊這小家伙有奇才。從此,魏源也就揚名鄉里了。
關于魏源小的時候還有個傳說。傳說魏源小時候是很笨的,天天只知貪玩,父親想著這樣下去不行,得去找個先生來教他。于是父親找來了先生,并與先生約定,只要魏源能認識一個字,就給先生一擔谷,先生想這還不容易。
第一天,先生教魏源認“一”字,并且說不管是橫寫豎寫都念“一”字,魏源說“我記住了”。于是先生去給魏老太爺報喜,當然也是想老太爺兌現承諾,把一擔谷給自己。
魏老太爺當時正好在打谷場看長工們曬谷,他順手拿起一個攤谷用的耙子在谷子中間拖了大大的一豎,問魏源:“這是個什么字?”
魏源看了半天,搖頭說不認識。老太爺生氣地拂袖而去,先生氣得直翻白眼:“這不是‘一’字嗎?剛才教給你的呀!”
魏源愣頭愣腦地說:“你教的‘一’字哪有這么大啊,這么大的‘一’字我從沒見過,所以不認識。”
這下先生真的氣著了,他把魏源拖進書房,順手拿起桌上的硯臺砸過去,把魏源的頭砸個正著。魏源兩眼一翻,直挺挺地倒了下去。先生這下慌了,怎么辦?逃啊!于是先生趕快收拾起鋪蓋,急急地逃跑了。
先生跑到半路,魏老太爺從后面趕上來了,這下先生嚇得不輕,看來要賠命了。哪知魏老太爺一上來就拉位先生的手說:“先生怎么不說一聲就走了呢,沒關系,我還有兩個兒子呢,你幫我繼續教吧。”這下先生可是大受感動,發誓要把平生所學傾囊相授。
其實魏源并沒有被打死,只是昏過去了,說來也奇怪,魏源醒來后就對父親說,他夢見一個老人給他煮了一大鍋書吃,他實在吃不下了才脹醒的。從此,魏源的學業更是突飛猛進,先生教一,他知道十,先生教十,他知道百,沒多久就可以去參加鄉試了。
后來魏源參加了考試,并考取了秀才,后又中了舉人,之后就到朝里做了官。
當時社會動亂加劇,魏源目睹道光時期的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魏源的愛國熱情。
后來魏源又參與了抗英戰爭,并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他看到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1842完成了《圣武記》。
上一篇:三國歷史斷代史《三國志》
下一篇:二程著理學著作《二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