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明末深有影響的愛國作家。陳子龍(1608-1647)字人中,更字臥子,號軼符、大樽,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清兵入關后,曾仕南明。清軍破江南,他堅決抗清,后被清兵所獲,投水而死,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其作品輯有《陳忠裕公全集》。他自幼便“喜論當世之故”(《經世編序》),曾和夏允彝、徐孚遠、王光承等結幾社,與當時享有盛名的復社遙相呼應。幾社和復社一樣,以興復古學為號召,贊同前后七子,反對“公安”、“竟陵”。但它和“七子”的盲目崇古不同,它的目的是為挽救明王朝的危機,是站在現實政治的觀點上來尊古,主張經世致用。在崇禎十一年(1638)陳子龍曾和徐孚遠、宋徵璧選輯《皇明經世文編》五百余卷,多載“議兵食,論形勢”有關“國之大計”之作。陳子龍才學富健,尤以詩知名。他早期作品深受“七子”影響,頗多華艷擬古之作。國變之后,詩風為之一變,許多詩作感傷時事,悲涼蒼勁,深切感人。著名的作品有《小車行》、《賣兒行》、《遼事雜詩》、《秋日雜感》等。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號存古,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父親夏允彝、老師陳子龍,曾創建幾社,都是講究文章氣節的江南名士。他自幼便受這種環境的熏陶。因此明亡后他便和父、師一起參加了實際的抗清斗爭,后事敗被捕,在南京英勇就義,年僅17歲。夏完淳是一位少年愛國英雄,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生而早慧,7歲能詩文,12歲時就“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涌,讀軍國事,鑿鑿奇中”(王弘撰《夏孝子傳》)。他早期作品受陳子龍的影響,有模擬之習,內容較為單薄。明亡后,有了國破家亡的深刻體會,又受到了實際斗爭的鍛煉,因而所寫詩賦散文,多抒國破家亡的悲痛,動人心魄,形成了沉郁悲壯的獨特風格。如《大哀賦》指斥統治者的腐朽,眷念故國的淪亡,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其他如《寒泛賦》、《獄中上母書》、《遺夫人書》、《土室余論》等,也都寫得真切感人。詩多感事懷人之作,如哀悼老師陳子龍的《細林夜哭》,哀悼吳易的《吳江夜哭》,以及《六哀》、《六君詠》等。其著作近人輯有《夏完淳集》。
上一篇:陳子昂
下一篇:陳壽與《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