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今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漢后主建興十一年(233),卒于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幼年受學于同郡學者譙周,“聰警敏識,屬文富艷”,蜀亡前,曾出仕為觀閣令史,遭宦官黃皓排黜。蜀亡后,居父喪間得疾,令侍婢調治藥丸,被視為觸犯禮教,又遭貶責。但其才華出眾,舉孝廉、為著作佐郎,出補平陽侯相。此時撰成《諸葛亮集》二十四篇。晉滅吳開始整理三國史事,著魏、蜀、吳書六十五篇,稱《三國志》。時人見其稿本“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正在撰著《魏書》的夏侯湛“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遭荀勖排擠,遷為長廣太守,陳壽以母老,辭不就,鎮南大將軍杜預表薦陳壽為散騎侍郎,朝廷任命為治書侍御史。母死,丁憂去職。遵母囑,葬母于洛陽,清議以為陳壽不以母喪歸葬蜀中故鄉不孝,又受貶責。數年后,起為太子中庶子,未就職而卒,時年六十五歲。《三國志》為同代人修同代史,應該說取材方便,但是由于封建社會避諱很多,當代的許多真實材料往往不易看到。其材料來源大致有二:一為三國史官所記,一為當代學者所編著的三國史。蜀的材料多為陳壽自己所搜集。《三國志》在二十四史中是別具特色的,它只有紀、傳而無表、志,三國各自獨立。“魏志”三十卷,“吳志”二十卷,“蜀志”十五卷,魏稱帝稱后,吳、蜀稱主稱夫人,陳壽為晉臣,當然要以魏為正統。陳壽在世,《三國志》未公布問世,死后,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等上表稱“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于是下詔河南尹、洛陽令,就陳壽家寫其書,才得公布。對《三國志》的評價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談:一、保存了三國的史實,陳壽所寫史實,有許多都是親身經歷,比較可靠,又兼其有良史之才,所以超過當時其它各家,成為反映三國時代最好的史書。二、記事簡潔,編纂精密,見于此則略于彼,紀、傳中所錄文章,不象王沈《魏書》,魚豢《魏略》那樣“穢累”。三、議論比較客觀,評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評價諸葛亮“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評關羽、張飛“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評劉備、孫權都能恰當地指出其長短處。四、學術界長期以來對《三國志》是否有曲筆,有爭論。《晉書·陳壽傳》說:“或云: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意不為立傳。”又說:“壽父為馬稷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諸葛)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后人如唐劉知幾等都相信《晉書》的說法。但是,清代朱彝尊、杭世駿、王鳴盛、錢大昕等人都不同意《晉書》的記載,現代一些史學家也為陳壽辯誣,所辯理由都有說服力。但是,陳壽既是晉臣,在行文上還是要為魏晉最高統治者回護的。如曹操本來“自領冀州牧”“自立為丞相”“自立為魏公,加九錫”“自進號為魏王”,可是《三國志》中都寫成漢獻帝為了酬勞讓德,詔命封賜,而非曹氏自取,司馬氏用同樣手段取天下,也都說成是皇封。所以,《三國志》仍然是有曲筆的。五、《三國志》有紀、傳而無志,文采不足,過于簡要,多為后世所非。《三國志》成書一百三十余年,宋文帝命裴松之(372-451)作注。裴松之搜集了一百五十余種書給《三國志》作注,其注不同于史、漢舊注以考釋為主,而主要是補充史料,材料竟超過原文三倍多,極大的豐富了《三國志》的內容,裴注的價值絕不遜于《三國志》原書,《四庫總目》稱裴注“詳引諸事錯互之文,折中以歸一是,其例最善”,當然裴注也有缺點:補充材料有的雜蕪,考辨史實偶有錯誤,重要史實亦有遺漏,但這并不影響它開創注史新例之功。
上一篇:陳子龍和夏完淳
下一篇:陳州糶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