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唐代詩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出身于世代富豪家庭。少年時代就具有豪俠性格,十七八歲才立志讀書,24歲中進士而踏入仕途。武則天執政時,先任麟臺正字,后任右拾遺,直言敢諫,屢次上書,因而得罪了權貴。26歲、36歲曾兩次從軍邊塞。后一次出塞時隨武攸宜征奚,因與武意見不合,受武嫉恨和打擊。后于38歲時辭官還鄉。武后親信武三思指使地方官縣令段簡加以誣陷迫害,冤死獄中。有《陳伯玉集》。
陳子昂是唐代第一位在詩歌理論上有所建樹的作家。他反對齊梁華靡浮艷的詩風,力倡繼承和發揚漢魏風骨,并以詩歌創作的實踐為唐詩的繁榮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陳子昂的詩歌主張集中地反映在他所寫的《修竹篇序》中。在這篇文章里,陳子昂旗幟鮮明地反對齊梁時代“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的形式主義詩風,高倡建安風骨、正始之音和“風雅興寄”,借復古來革新詩歌,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具有充實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政治傾向。
陳子昂今存詩歌一百二十余首,其中《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是他的代表作,集中而有力地體現了他的詩歌主張。
《感遇》三十八首并非一時一地之作,多有感于政事而發,或抒發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理想報負,或慨嘆理想的破滅,為人生禍福無常而感到迷惘……。直陳時政,譏諷權貴的作品也是《感遇》中的重要部分,表現出更濃厚的現實主義特色。《登幽州臺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都是陳子昂在武攸宜軍中時的作品,歌頌了歷史上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抒發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痛苦和哀怨之總。此外,陳子昂也寫過一些頗有內容的贈別、懷古之作。
陳子昂以他的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上承建安,下開盛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健康發展和進一步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一篇:陳亮
下一篇:陳子龍和夏完淳